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AI模拟翻唱:勿忘精神产品的人文底色

日期:2023-09-17 13:54浏览数:

近日,B站、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上逐渐涌现了一批使用AI技术模拟当红歌手翻唱歌曲的作品。其中,“AI孙燕姿”翻唱的作品凭借极具辨识度的音色以及对各种曲风的驾驭能力火爆全网,成为AI歌手中的“新晋顶流”。(澎湃新闻)

AI模拟技术凭借耳目一新的表达形式闯入大众视野,在网络平台的播放量已突破百万。其应用面十分广阔,如创作歌手陈珊妮今年发布的新歌《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正是由她本人所训练的AI模型演唱。此类AI音乐试验在收到良好反馈的同时,也引发了讨论和争议。在这片网络热潮背后,不可否认,科技之花的绽放使人们品味到甜美的硕果,引领人们打开一片未知蓝海。但笔者认为,当科技带来的感官刺激回归宁静,翻唱作品作为精神产品的人文底色更应当被看见。

为什么AI模拟翻唱能够引发热议?究其原因,这是新技术踏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实现艺术和技术跨界融合的一次显著成果。独特的科技元素让听众在惊叹其高辨识度的音色时,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视听经验,打破了原有对AI翻唱的冰冷印象,俘获了一批听众的心。在技术的助力下,AI孙燕姿在B站平台的作品数量就已超过1000首,远远超过孙燕姿本人出道23年以来的单曲数量。兼具高质量与高效率两大优势,AI模拟翻唱技术在受流量支配的市场中无疑是“靠硬实力”的强大选手。

除了引发短暂热潮的AI歌手翻唱,更复杂的玩法如独立摇滚乐队BreezerAI技术将主唱的声音替换成Oasis乐队的主唱也引人注目。此时,AI模拟技术作为创新元素加入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为人们看见更丰富的音乐创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在新兴的表达形式下,科技与技术融合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也被赋予了AI技术应用的试验意义。此类产品的存在如同一个具象化的发问,提供给人们探讨AI技术的更广阔空间;如同一个警钟,标志着音乐所在的世界不仅由音符和谱行构成,更意味着依靠迭代输入而学习的机械性技术对它们的解读、模仿和重构。它敲响清脆一声——变革的力量似乎到来了。

如此看来,AI模拟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现代科技的“炫技”之势中,人文主义底色似乎在这片狂欢中略显暗淡。通过仿制目标歌手的音色、咬字甚至呼吸,套用于观众喜爱的歌曲中进行翻唱,音乐变得愈发像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比起提供给听众审美灵感,依靠歌手和歌曲的元素堆叠而夺取人们的眼球更成为当下AI技术模拟的引流之道。诚如李斯特所言,“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然而,在AI模拟翻唱作品中,音乐作品本应具有的真情实感变得无比稀有。产品的功利性特点让AI模拟翻唱作品在干瘪的外壳之下,缺少了作为源头活水的人的情感。AI模拟技术使得音乐的形式压倒性地遮盖了音乐的实质。在新技术来临之时,这不得不为人所警惕。

AI技术模拟也在对歌手形成冲击。正如孙燕姿对AI孙燕姿的公开回应中所写:“你并不特别,你已经是可预测的,而且不幸你也是可定制的。”AI模拟翻唱是对由歌手发挥能动性的音乐世界的一次闯入。歌手们凭借自身特点占有的一席之地,此时却被AI技术消解,变为可替代、可再生的产品。然而,在从人的心灵出发的文学艺术领域,拾起人文主义的底色,就是珍视那些精神上的美与不确定的未知,这与技术的初衷背道而驰。歌手的演唱无关乎效率、逼真和仿制,而是情感的流露、自由的表达与个性的展现,唯有这些才是美的真谛,不能允许被AI技术所冲击和取代。正是因为先有大众喜爱的歌手珠玉在前,AI的模拟翻唱才有了着力点。无论AI的模拟翻唱如何火热,重视歌手作为人的价值,音乐艺术的活水便不会休止。

无论如何,技术的进步都应当坚守人的本位,警惕技术的浪潮淹没人文主义的底色。让科技之花植根于人文主义的沃土,我们期待,科技和人文共同交织出更具未来性的精神产品。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   蓓











上一条:一瞬即永恒

下一条:退休教师做保洁:听见老年人的心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