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时代财经报道,60岁退休教师孙如因超龄找不到其他活,在医院做保洁,月薪3000元。许多网友认为有退休工资的老年人就应该把有限的劳动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也有网友对老年人职业身份的转变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与其讨论老年人再就业的对与否以及再就业的方式,毋宁把关注点回归到老年群体,聚焦于老年人的心声,以积极老龄化的视角思考应对老龄化的对措。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其中60~69岁老人为14739万人,低龄老人占全部老人的比重为55.83%。在就业方面,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测算,低龄老人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8%。2022年10月,“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有68%的老龄群体有过退休后就业的意愿。
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有理可依。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做出某种行为的动机往往基于某种需求。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才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且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对个体行为将不再产生激励作用。如果老年人退休后的养老金较少,则其再就业很可能出于经济层面的需求;若养老金较高,此时再就业动机往往产生于价值层面的追求。
从更深层次来看,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发展经济,老年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都被时代浪潮所裹挟,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就业状况,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个人与社会的交点。工作岗位固然少,但不能因此而谴责再就业的老年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本质上都是有就业权利的人。就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是用时间和本领换取薪酬待遇,那么成功求职的前提便是求职者与岗位的高度适配性。如果其他方面与岗位匹配,而年龄成为一道过不去的门槛,那么失落的不只是被拒的老年人,还有无法发声的被浪费的人力资源。
由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国家为应对养老金亏空、老年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逐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如果说延迟退休政策是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制定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具有“强制”性;那么根据老年人意愿推动再就业,则不失为更具弹性的举措。
老年人作为曾经的中国脊梁,如今却在物质或精神层面遭遇着生存困境。只有听见他们的心声,老龄化社会难题才能被一步步破除。他们的心声不仅要被听见,更要被回应。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跟进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制度条令为再就业的老年人保驾护航,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企业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进行就业帮扶等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承担社会责任。为适应就业市场,老年人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钻研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唯有各方共同努力,这场关于“如何老去”的议题才能得到进一步解决。
积极应对老龄化,不能一刀切地劝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安心养老,而应该考虑到不同老年人不同的家庭与心理状况,尊重个体的选择。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