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解读“精神胜利法”与“屌丝文化”之联系

日期:2023-04-17 17:44浏览数:

“屌丝”是网络兴盛时代的一个讽刺用语,指有着“穷、矮、挫”、“高不成,低不就”等特征的一类人。随着这一网络用语的发展,“屌丝文化”演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嘲现象,屌丝们以自嘲实现自我慰藉,以自嘲来反对主流文化。追根溯源,“屌丝文化”是对“阿Q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屌丝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阿Q的法宝——精神胜利法,有着一脉相承之联系。

“屌丝文化”背后有何动因,屌丝们为何要自嘲?屌丝的自嘲透露着对当下阶级分化严重这一社会现实的不满,草根底层人民缺乏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不够雄厚,难以获得向上层阶级流动的机会,只能退而求其次,高举“我是屌丝我怕谁”的大旗,通过自嘲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的慰藉。这一动因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无二致,阿Q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是旧社会的底层人民,与屌丝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困境。

“精神胜利法”与“屌丝文化”还有着同样的实质,即自轻自贱。他们舍不得自己高傲的自尊心,不被认可,却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崇拜,于是陷入“瞒与骗”的大泽之中不得自拔。挨了打,阿Q以“儿子打老子”的精神优胜来宽解自己。受了侮辱,不到十秒钟,阿Q立马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又由第一个联想到了“状元”,通过盲目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赢得虚拟的胜利。“屌丝文化”也是自轻自贱的表现。只不过同样是逃避现实,阿Q强词夺理,屌丝却相当认命,甚至自嘲,比阿Q要清醒、现实得多。但这自嘲实际上也步入了“精神胜利法”的老路,将精神胜利寓于浓浓的自嘲之中。主观上拒绝阿Q的精神胜利法,客观上却无法摆脱精神胜利法的影响。

阿Q作为鲁迅所创造的“现代的国人的魂灵”,其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人性的深刻洞见。这一洞见跨越百年,仍可在当代屌丝身上找到相似之处。“懦弱”即是阿Q“精神胜利法”与“屌丝文化”的第一个相似内涵,他们同样蔑视主流精英文化,却又懦弱无比,不敢真正地反抗。阿Q一再陷于被凌辱的悲惨处境,却始终沉默,成为了死心塌地的奴才。自始至终,阿Q从来没对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说半个不字,甚至赵太爷叫他“老Q”,他也毫无反应,直到仍叫他“阿Q”,他才反应过来——可见他深刻入骨的奴性。他对赵太爷不爽,却不去抗争,只会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这多么像屌丝们,认同自己卑微的身份,一味通过自嘲来反对崇高、主流:“我都是屌丝了,你还能要求我怎么样呢?”用懦弱的自嘲实现自我保护、自我认同,这一反抗精英文化的方式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也正是由于其懦弱,他们所谓的反抗、愤懑从来都不敢指向当权者,所以便转而指向了比他们更弱的人。“欺软怕硬”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与“屌丝文化”的内涵中的第二个相似之处。阿Q受了侮辱,就转而调笑欺侮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为满足那些鉴赏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小尼姑的痛苦上,在对小尼姑的施虐中得到了变态的快乐,实现了精神胜利。当代屌丝们也是这样的。见到左青龙右白虎的纹身大哥就绕着走,见到比自己更弱小的才敢化身道德警察,高喊“你应该这样做”,“你不能这样做”。或是化身祖安狂人,怼得无休止境。这便是屌丝们的逻辑,只要还有更弱者的存在,这一逻辑就会一环扣一环地传下去,直到再也没有更弱的出现,便转嫁给自己的家人,多么的软弱、无能。

“习得性无助,习惯性懒惰”是阿Q“精神胜利法”与“屌丝文化”的第三个相似内涵。讨厌被压迫,却不锐意进取、改变现状,而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便是阿Q与屌丝共有的显著特征——“习得性无助,习惯性懒惰”。阿Q是这么无能,打不过王胡和小D,只能在欺负小尼姑时获得自我的满足。他不勤奋,什么都坚持不来,也不去想想怎么改变。就算是想要通过革命让未庄的人们闻风丧胆,“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可一旦不准革命,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就全被一笔勾销了。他的革命是全无个人意识的革命,只因他已经“习得性无助”了,自暴自弃,颓废度日。屌丝们也是如此,想要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却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是“驰于空想,骛于虚声”,慢慢地甘于平庸,习得性无助,习惯性懒惰。

“阿贵虽然死了,但他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阿Q未婚,连恋爱的对象也没有,所以这个“子孙”所指必定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后代,而是“精神胜利法”的继承者。“屌丝文化”便是当代屌丝们对“精神胜利法”的继承与创新,屌丝们便是网络时代中更加清醒、现实的阿Q。无论是动因、实质,还是一些相似的表现,“精神胜利法”都与“屌丝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跨越百年,当今社会仍有与阿Q类似的存在,并且数量不少,可见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洞见是多么的深刻。并且,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抒发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在当今仍然受用,当说到“我是屌丝我怕谁”时,除了自我慰藉、自我宣泄之外,不妨多点对自己的反思,毕竟仅仅认识符号总是不够的,在认识的同时,也要反思加之于自己身上的符号。无论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是“屌丝文化”的自嘲现象,都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只有努力、进取,才能有一线希望。尽管那希望可能如“腐草之萤光”渺茫,但也有“耀采于夏月”的可能性。


一审 隋佳

二审 汪甜甜


上一条:春雨捎信

下一条:蕰的旅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