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青衿芳华】周心雨: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日期:2024-03-19 19:33浏览数:

人物简介:周心雨,女,汉族,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哲学专业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荣获2020—2021、2021—2022、2022—2023年度湖南师范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哲学之星二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级初赛中荣获C类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写作比赛中荣获校二等奖。在五四评优中,荣获“优秀班级干部”“学术科研积极分子”等称号;被评为《雏鹰》期刊“优秀学生工作者”。现任2020级哲学基地班学习委员、《雏鹰》主编。曾任2021级世承书院哲学基地班指导、公管院认证青年评论员。



【保研路漫,笃行则至】

(通讯员 陈茜 聂晨晨 周语琪)康德曾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周心雨恰恰是有一只有罗盘的航船。在刚步入大一时,周心雨就在心中播下了一粒保研的种子。得知保研政策后,她毅然地选择申报哲学基地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她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渐进性目标,并分阶段、分学期地一个个攻破,不断挑战自我,为未来保研打下坚实基础。

保研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周心雨也曾迷茫、彷徨,甚至动摇。在面对专业选择时,由于尚未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方向,更未及时寻求老师专业指导,她同时备考多个分支学科,这也为复习平添不少难度。

不过,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周心雨渐渐领悟到,奋斗的灵魂从不被上天轻易抛弃。哪怕在暑假,周心雨也未曾停下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脚步,她先后参加了四所高校的夏令营,与同龄人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交流心得,这样的时光是回味无穷的。不负众望所归,周心雨成功接到了北京大学的保研通知书,完成了她的梦想,抵达了她想要的远方。

三年时间里,她始终没有放弃,将时光洒满教室和图书馆,无惧竞赛场上的挑战。那颗内心播下的种子,在她的坚持和努力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绚烂花朵。



【学且有道,行且致知】

“教育不是填满桶,而是点燃火焰。”周心雨于学术之路幸遇恩师,恩师言传身教,如火焰点燃了心中的火炬,照亮了她前方的学术研究之路。

在阅读方面,周心雨认真遵从王淑庆副教授的方法——分辨原著类型,精读、细读经典著作。她还会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自己从一篇文章或段落提炼的核心观点,以及个人的见解。她直言道,边阅读边概括有助于梳理文章脉络,联系理论知识。周心雨还分享了个人论文阅读的完整思路——定位文章主题、寻找研究问题及假设、梳理论证思路、优劣评价与总结。最受周心雨青睐的莫过于四个字——“起承转合”,她认为,找准“起承转合”是把握论文逻辑的关键之处。

学习不仅仅只是接收知识输入,还需要有一个输出过程。周心雨认为,“学生需要一个能够锻炼写作和表达观点的平台。”《雏鹰》期刊正是学生展示思维高度的平台。自从2022年5月与《雏鹰》结缘以来,周心雨对这份期刊的热爱愈发浓郁,并在工作上有卓越表现。她怀着愉悦之情分享,在《雏鹰》期刊的复刊首期中,她自己的《我们可以没有自由地负责吗》就被收录其中。她认为,投稿不仅能够锻炼写作能力,更是将理论知识融进论文写作的绝佳机会,通过编辑的反馈进一步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思想高度提升。作为《雏鹰》主编,周心雨平时还负责审稿工作。面对诸多文风不一、主体多元的文章,周心雨从起初的慌乱无措、无从下手到现在的从容自若、有条不紊,转变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稿件阅读经验、论文写作规范熟悉度和渐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赫尔曼•黑塞曾说:“阅读不一定能带给你好运,但能让你悄悄成为更好的自己。”周心雨这一路与书为友,书籍给予了她与伟大哲人对话的机会,阅读丰富了她的思想,升华了她个人的人生境界,助推她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



【追风赶月,求索来日】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周心雨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期待。她表示,希望借此机会阅读一部全英文的原著,以提升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进一步夯实著作理论基础。此外,在面对科哲这样一门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巩固数理基础。她还计划在课余学习更多外语,实现自己在兴趣上的小目标。周心雨有着明确的自我定位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她正在一步步迈向更好的自己。

对于周心雨来说,“Nullius in Verba”(不要轻信他人的话)是她一直以来秉持的座右铭。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她都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不以偏见随意否定他人,也不会局限于某一位思想家或特定的理论,她接受着世界的多元和多样。

一审:吴雨婷

二审:王晶

上一条:【麓山春晖】刘红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下一条:【麓山春晖】张霖源:点亮美育的灯,沉淀纯粹的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