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霖源,四川峨眉山人,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美学、艺术批评与视觉文化研究等。
(通讯员 曹雨西 聂晨晨 周语琪)美是春观繁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美是潺潺流水,是葳蕤草地,是巍峨高山;美亦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一段扣人心弦的诗篇,一曲悦耳动听的歌声。美是每个人心底独特的感受,而张霖源便是这样一位老师——唤醒学生内心对美的感知,引领学生感悟纯粹的美。
【兴趣化动力驱前行,良师如烛光助进步】
兴趣是一种内心的驱动力,张霖源选择美学这条道路,便是兴趣的指引。张霖源从小对各种艺术,包括绘画、电影、文学等有一种独特的偏爱;进入大学之后,她也在各种跨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艺术类书籍的阅读中不断将自己的偏爱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兴趣。正是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予了张霖源打开美学大门的钥匙,激励她发现美学,感受美学,探索美学,坚定了她学习美学的决心,在探索美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良师对张霖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她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各个阶段的老师都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霖源从良师身上获得了前行动力和精神滋养,以良师为典范,在学术研究方面“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在教书育人方面诲人不倦,融会创新。良师如烛光温暖着张霖源,也照亮着她前行的道路。
【互动中打造活力课堂,交流中汲取共进力量】
张霖源的课堂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蕴含着一种向上的动力。“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张霖源在湖南师范大学讲授的第一门校选课便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化。为了加深自己对所讲授对象的理解,张霖源总会利用假期去游行,希望把知识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地传达给学生,化重复匮乏的知识为更多汩汩涌流的新泉。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张霖源在老师的影响下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成为老师之后,张霖源秉持教育的初心,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与交流,践行着教育初心。张霖源既是学生们的良师,又是学生们的益友,课上与学生们积极互动,回顾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精进课堂内容;课后,张霖源也和许多志同道合的学生成为朋友,和她们一起去影院看电影,音乐厅听演奏,博物馆看展览。她不止与哲学本专业学生加强交流,也辐射到了全校的其他专业学生·,教学相长,师生互促,共同进步。
【以审美体验丰富感受,以赤子之心热爱生活】
美学对丰富的审美体验有很高的要求,强调感性层面的感受。张霖源在生活中很喜欢旅游与看展,她在这些过程里发现问题,充实课堂内容,提升教学。除了有益于教学之外,这对她学术修养的提升也很有助益。旅游与看展的过程对于张霖源来说就像冒险,每一次冒险都会带给她无限的欣喜,每次不经意间与艺术作品的触碰都给她带来很美妙的瞬间体验;同时,这些独特的体验也会促使她不断地去期待与艺术作品的再次相遇,与旅行过程中的他人再次相遇。每次旅游和看展的经历中,张霖源都会进一步地去设想大学美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将会成为什么样子,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去丰富美学教育。
会看花的人,就会看云、看月、看星辰,并且在人世间中的一切看到智慧。“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你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张霖源很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激励了她自己,也是她对许多处于彷徨和迷茫中的学生们的激励。不因暂时或局部片面地看清,就丧失掉了对于未来的希望,生活本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旅程,保持内心的坚韧与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从学习美学,钻研美学,再到传播美学,张霖源正是以眺望与沉淀的姿态行走于美学道路之上,发扬真美,诗意栖居。
一审:吴雨婷
二审: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