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丛杨:亦师亦友,共同成长

日期:2020-05-31 20:51浏览数:

【人物简介】丛杨,现任文学院2019级新生辅导员、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在校期间,曾任首届校长学生助理、校社联副主席,连续两年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先后荣获“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学术创新奖”;7次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主办的省级以上语言艺术竞赛最高奖;在《南方文坛》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参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新时代教师语言艺术课程研究》等省级以上课题4项;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精品教材《口才与演讲实训教程》。

(通讯员 肖箬青 廖思茹)初冬的傍晚,我们在文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找到丛杨老师,他正转头向其他辅导员询问工作安排的细节问题。采访地点商定在樟园,他处理完手上的事随后就到。

同行的记者在等待期间笑着跟我说,从这个细节就可见“不愧是他”,只有从湖师大这个校园一路成长起来的辅导员,才会对学校不署名的建筑了如指掌。是,丛杨老师作为湖师大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留校担任辅导员,他的生命轨迹与这个学校的所有同学都有一小段是重复的,区别就在于他比我们走得更远一些。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以记者、师妹的双重身份与他交流沟通,从他的轨迹里找到能够启迪我们的部分。

 

“从绰号到责任,我在适应辅导员的角色”】

对话始于开学至今印象深刻的事。说起来也是一种奇妙的际遇,作为戏文班的笔者跟从杨老师共同经历了九月的那场军训,但是当我们聊起这个话题,丛杨老师的记忆像是另外一种视角的补充,他提到的两件事与我们印象深刻的高温、军姿或卧倒无关,而是学生的日常。

本科就读于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丛杨老师具备了极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故事讲述能力。他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说起军训期间有女同学手机卡进了厕所管道,看她实在哭得可怜——戏文专业的熏陶下让他不由产生很多悲情故事的联想,所以心一横咬着牙,想尽办法艰难地帮学生捞出了手机。

又比如有学生突然鼻血流得停不住。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丛杨老师万分慌张地将这位同学紧急地送往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还比如去看望住院的学生,因为学生的粗心满医院寻找一个不存在的外科14楼……

处理这些千奇百怪的事情就是辅导员的日常。丛老师说:“我们需要跟整个文学院一共400多名同学打交道,需要处理各种大至身体不适、指点对人生产生迷茫的青年,小到日常请假、解释学校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他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数据:前两天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一场考试两个小时,他结束考试出来再开机经常就会有80多条未处理的信息。

在这样繁忙而琐碎的工作中丛杨老师也坦言偶尔会有一些无力感。作为一个对自己有极高要求的人,他在学生期间习惯于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到一件事情上,以追求事物到达完美,但参与工作后精力有限而事务繁多,他不得不学会在众多事情中如何取舍,如何去接受可能尽了全力,结果却仍然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这样的心态转变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他说自己正在努力调整适应中。

但在听完他的描述我们问到那这种无力感会不会成为他从学校到社会最重要的一些心态的转变时,他思考片刻回答说:“收获的更多还是一些正面的反馈,比如‘老师’这两个字代表的荣誉感。”

师大毕业的丛老师接触老师这两个字的时间其实很早,研究生期间因为气场太过“老成”同学们常用这两个字调侃他,此外兼职中学生也常常称他为老师,但是在做辅导员之后,“老师”这两个字的意义突然变得更为厚重。

从绰号到代表着信任的称谓,老师承载上了责任,也承载上了情感,成了支撑包括丛杨老师在内的许多前辈辅导员老师进行学生工作的理由。当我们问及做辅导员期间最大的收获时,他思考了片刻回答我们“那当然是我的这些学生了,是与学生的互相遇见。”他说,与大家建立起来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学院作为湖师大的大院人数非常多,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成倍增加,但凡事都是相对的是,在小的失误被400倍的放大的同时,收获的也是四百倍的成就感,四百倍的满足感。

 

“我希望我们文院的孩子能站位更高”】

从学生到辅导员,是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一种思考视角的转变。

采访中我们谈到了当今社会上“担任学生干部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跟辅导员拉关系”的偏见,听完后丛老师笑了一下,解释说:“了解过我们文院的风气后就知道文学院的学生干部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所代表的是学生们的利益,对于我,我反而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站位更高一些。”他说:“我认为学生干部应该是学院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而不应该单纯代表一方的呼声加剧矛盾。学生干部当然要对将他们选出来的同学们负责,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只考虑学生的需求,也需要他们站位更高,从整个班级、学院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来思考,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才能不断前进。湖师大是一所特别重视维护学生权益的学校,老师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大家的权益,所以也希望同学们对老师和学校多一些理解,能有大局观念。”

丛杨对学生的另一个期待就是不要功利心太重,学会“耐得烦”。他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人人急着赶路的时代,同学们在做事情前往往首先考量的就是自己能从这样的付出中得到什么,但我觉得我们做一件事可以不要那么计较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即时的回报。我们现在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在参加一些活动时首先就会问到能不能加综测分,上课也要老师说可以加平时分才会回答问题,但大学生活就像在象牙塔,固然存在需要争取的东西,但正如古语曾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有压力地去做一些事,反而容易走得更远。此刻播下的种子说不定在哪一天就会开花结果。”就像《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每一个细节都会慢慢与人生的际遇呼应,组成完整的人生。

此外,丛老师希望文院的同学都能懂得感恩。“不是所有人都对你有责任,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所当然要为你服务,希望你们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尤其是收到别人的尊重,或者收到别人直接或者间接的帮助时,或者善意的时候,怀有一课感恩之心,这样的心态也会让大家生活得更加幸福。”

至于面对“如何平衡学习与工作”这个好似困扰了很多学生的问题时,丛老师坦言,他不认为这两者有什么激烈冲突的地方。或者说,现在没有哪个学生工作会真正占用的时间长到足以影响学习。丛老师在校期间担任校学社联副主席时,拿了整个大学唯一一次奖学金。真正影响学习的还是自己的惰性,很多同学在参与完工作后,以给自己时间休息调整为由搁置下学习,这时候看到了诸如“学生工作影响学习”的论坛,便陷入自我麻痹,人为制造了矛盾认为工作会影响到了学习。学生干部的荣誉感、 同学的监督和自我的要求反而会是促使学习进步的动机。

 

“我是一个韧性比较强的人”】

丛杨老师在采访中与在其他公众场合的发言表现出了一致的健谈。在大学期间没有参与过演讲比赛,但因为加入先锋戏剧社,学习到了关于戏剧、关于故事、关于矛盾的知识,也通过编写剧本学习到了“如何让我的故事吸引观众”“如何表达想表达的思想”。

后来研究生时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演讲比赛,虽然并没有经验,但他将从剧团学到的故事讲述带到他的演讲稿中,通过自己的演说技巧在全国比赛中脱颖而出得到第一名,从那以后才开始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研究演讲。

“演讲是一种综合性的积累,回馈的也是多维度的成长。”首先能让更多人认识你,其次就是让人学会如何跟人沟通,尤其是对众沟通,如果在短时间内抓住一个点打动别人——就比如作为辅导员开班会作演讲,对他就是信手拈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演讲就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的结合。

丛杨的朗诵演讲稿从高中阶段一直保存下来,成了他坚持至今的爱好。声音状态足够好时会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稿子,不断琢磨他的语言表达,了解创作的背景,思考如何把一篇文艺作品表现得更加吸引人,就比如他最近正在研究当代诗人王怀让的名篇《人民万岁》,觉得这篇稿子足够令人动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投入到这样的过程中会让他非常满足。演讲是他的爱好,但每个人适合的技能都并不一样,对于那些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同学,他说:“可以在条件允许上多进行尝试,多进行试错,这样总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

谈完兴趣我们问了丛老师,认为自己所具备的最大的特质是什么,丛老师回答说,他觉得是自己的韧性比较强,能够耐得住时间对你的磨砺,困难对你的打击,看到目标后能凭借这一股韧劲走下去。这能够外伸为对学生很善良:比如说会找很迷茫的学生谈心,会在夜里十点半帮同学解决问题……最后谈到对于未来的期待,丛杨老师笑了一下,说:“我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我的同学们能健康地、快乐地成长,哦,还希望这次期末考试没有同学挂科。”

说完后他又笑着补充,“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奢望?”

在评价同学们与他的关系时,丛杨老师用了一个词叫“教学相长”。作为青年辅导员,我们能够在他身上学习到很多欠缺的东西,而他也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增加阅历,获得自己的成长。我们垫着脚尖张望丛老师走出的与我们或许会踏上的人生之路,而丛老师也借这个采访想给予我们些许他的人生感悟,这样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也是的一种“耐得烦”铺垫,下一页的主题便是四年或者六年后我们会在那里相遇。

编辑 谢健玲

上一条:【麓山春晖】彭少峰: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下一条:【青矜芳华】穆瑞琦:奋力奔跑,莫问前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