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推进全国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建议》的提案,其中提议取消初中、高中英语的主科地位。同一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建议将高考外语科目的分值降至100分。这是继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提出关于取消外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课地位和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的提议后,又一次关于如何开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思考、回照。一时间,此次两会提案再次引发大众关于外语学科地位、外语分值设置等话题的热议。而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或作为即将投身于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也不禁开始思考:在众多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必修课地位的呼声中,我国英语教育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首先,回到近些年关于英语学科地位改革的两会提案本身,不可否认,其背后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好的——期盼能够引导社会对于英语学习逐渐“回归理性”并提高社会对于本民族语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但是,反观这些提案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和其产出所基于的原因,其合理性都有待商榷。
从提案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来看,为实现大众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和继承发扬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否一定得以英语或外语学科地位的削弱和降低来实现呢?我们不妨让目光触及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不乏有开设三百多种以上外语供其国民选择学习的国家,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两到三门外语的国家,但是他们的国民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建设和传承传播并没有因为其国家非常重视外语教育而得以削减。由此观之,加强外语教学和对外语的重视力度,与继承发扬好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并不冲突,二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有能力做到双管齐下、实现齐头并进。
从提案产出所基于的原因来看,置于对标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以英语学习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等作为削弱英语在中小学教育地位的理由,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长远的。
伫立于全球化时代浪潮之中,思及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我们不但不应该削弱英语的主科地位,反而需要更加重视英语教育。虽然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和学习发展极快,但是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全球第一大语种这一事实在短期内是不可改变和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我国不论是想要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抑或是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的治国理念和发展经验,都离不开外语尤其是英语这块“敲门砖”。
置身于全球化“竞速”“竞质”赛道之上,虑及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不但不应该削弱英语的主科地位,反而需要更加重视英语教育。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在以“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当下,战争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所不提倡的,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层面的竞争不可避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国际竞争激烈的当下。客观上我们必须要承认自身在一些领域上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而我们该如何去发展自身、缩小差距以期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呢?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外语能力建设,尤其是英语。在这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外语尤其是英语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户或是望远镜,是能够带领我们国家和民族走向更远的远方、更前的前沿的极为有利的工具,故而我们的国民怎能不去对外语这把“利刃”好好地加以打磨呢?
综上,既然提案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存在不合理之处,究其背后提出的缘由也有存在思虑欠妥之处,那么我国未来英语教育究竟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前文所言的“需要更加重视英语教学”并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方向的,并非意在提倡英语教育于“量”上的单纯增长,而是需要对英语教育于“质”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在我看来,之所以会造成部分人士认为“英语成果应用率低、不普惠,需要降低分数占比和学科地位”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英语教育在“质”上的发展不够。长期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英语教育更加重视的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或换言之是“听、说、读、写”四项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英语教育并不仅仅是会背很多单词、拥有不错的应试成绩就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更应重视的是将英语与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的培养,即所谓英语教育在“质”上的发展。
——未来中国英语教育将何去何从?
——向“量”与“质”、“中”与“外”相协调的发展方向进发!
一审:杨宇涵
二审:陈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