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过来人与做题家无需互相指摘

日期:2023-05-03 10:42浏览数:

近日,一条高三女孩百日誓师演讲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女孩激情澎湃地说道“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策马扬鞭正当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这段视频却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嘲讽甚至是辱骂:“你咬牙切齿的样子真的很难看”,“我为什么觉得她有点变态”“最看不惯打鸡血的卷王了”“读书读魔怔了”。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这样去攻击和谩骂这个女孩的网友,自身素质的提升空间甚大。但依笔者所见,该事件背后指涉的一个深层矛盾——在围绕百日誓师演讲事件展开的社会讨论中,对“高三女孩”个体的网络暴力固然是难以容忍的,但承载网民不满情绪的另一对象却是事件背后指涉的一个深层矛盾——网友们并非为了去攻击这个女孩,是以“清醒的过来人”的身份来指摘“愚蠢的做题家”,从而抨击这种笨拙却能把人驯化的教育模式。依笔者所见,“过来人”和“做题家”是奔赴在各自人生轨迹上的两条平行线,选择无所谓对错,当下也无需为未来注解。

“清醒的过来人”也曾披上长衫热血沸腾地为高考呐喊过,但是学历与成就的转换错位,现实的反噬让许多人成为了“孔乙己”,在心底不甘于平凡却囿于平凡的落差,也是对于就业形势与阶层固化的不满。成功总是少数人的,话语权与叙事角度亦掌握在少数优胜者手中,而更多人是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浮沉缄默。游离在成功者叙事之外,内卷语境下被淘汰或者接受平庸的平凡人就会衍生出敌对情绪,进而转换为攻击那些“鼓励拼命”的成功叙事者的武器。而这位高三女孩就成为了“清醒的过来人”的情绪靶子。

然而百日誓师上将高考视为信仰的高三女孩,不正像那个曾经披着长衫的自己吗?矛盾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是认知环境与人生刻度的差异。“清醒的过来人”正是从高考的“万重山”里走出来,拥有了获得更广阔视野的选择权,回望并抨击那些认知有限且笨拙的“自我”。那些认知有限的笨拙学习的做题家们,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卷子与笔,面临着有限的资源与选择。处于不同的人生刻度,高中生们与“过来人”处于不同的认知坐标系,高考是考生们眼前唯一一座必须跨越的山,而在“过来人”心中只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而那些自以为看清社会本质的“清醒过来人”站在制高点上审视与嘲讽那些认真争取更多选择权的考生,对这些认知尚浅的考生而言,难道不残酷吗?

笔者认为,双方的认知无法真正同频共振,由此出发的劝告也缺乏着力点。“已过万重山”的“过来人”应该明白,曾经那个披着长衫笨拙努力的自己成就了当下拥有更多选择权与开阔视野的自己。同时,资源的分配总不是公平的。对于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高考仍是维持相对公平的最佳路径。县城与都市之间客观存在着教育水平与教育资源的差距,小镇做题家们仍然需要依赖高考获得离开“大山”的机会。

在认知环境的局限与有限的选择之下,考生们难以跳出“以高考论成败”的视野,与“过来人”探讨实现人生价值的辽阔原野。这二者是奔赴在各自人生轨迹上的两条平行线,选择无所谓对错,当下也无需为未来注解。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蓓

上一条:粉发女孩离世:网暴并非“正义”

下一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