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网传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的女孩郑灵华去世。据钱江晚报消息,郑灵华的一位高中挚友确认消息属实。此前,2022年7月,在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郑灵华在爷爷的病床前记录下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照片里的她留着粉色中长发。说到染粉色头发的初衷,她说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能是明媚而鲜艳的。但她的照片后来被来自各个平台的账号盗取造谣,评论充斥对她的人身攻击。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与此同时,郑灵华并没有放弃维权,在律师的帮助下,要求平台提供侵权人和网暴者的信息。
我时常思考:网暴真的需要理由吗?屏幕前的辱骂者似乎只是动了动手指,编两句谣言,就掀起了惊涛骇浪。我不禁感慨,21世纪竟容不下一头粉发?但更让我震惊的是,这样拙劣的谣言,竟然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蒙蔽了大家的双眼?甚至愈演愈烈。事实上,施暴者未必会对女孩的离世感到抱歉,他们为自己辩白:“我们只是从众”。
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网路宽泛的大环境,给了越来越多人自由发言的机会,也使得一部分躲在阴暗角落的小人有了可乘之机。网暴并非正义,这场汹涌的互联网围猎背后,是自由,也是深渊。
除了小郑,近年来网暴致死的事情屡屡发生:上海女孩因给外卖小哥200元被网暴致死;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被网暴后在三亚自杀身亡。笔者认为,当谣言传播,人数累积时,人们不再是简单的表达观点,传达情绪,而是开始肆无忌惮的无视和发泄,从所谓坚持正义愈演愈烈成散播恶意和进行人身攻击。在网络的“背面”,匿名性和门槛低为他们提供了疯狂的资本。
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暴力的有力挡板,为人类的恶意宣泄提供了温床。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那些发表不当言论,散播虚假信息寻衅滋事的参与者难以被实名落实,法律的约束与责任追究变得困难,而这往往纵容了破坏分子更加肆意妄为的破坏网络语境与秩序。正由于网络匿名性,让偏离事实错误,恶劣的言论充天塞地,加之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民受到匿名性的蚕食也变得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网络言论发布的低门槛也是网暴形成的重要原因。以微博举例,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曾言:“微博可以非常简便、实时地让任何人作为一个记者发表他的观点。”微博140字的限制,边界的转发机制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内容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这种低门槛一方面有利于网络用户的增加和自由言论的表达,可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匿名性难以追责,这种自由一旦超过了界限,就易失控,从而演变成伤害他人的利刃。
针对近期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网暴问题,社会正在积极整改,努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应从网信部门、平台、主流媒体、公民四方面出发,制约网络暴力。
首先,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为社会做了表率。其次,微博、腾讯等重点平台应加大防范处置力度,严肃查处不良信息和账号;再者,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应发挥好积极传播的作用,有利地引导舆论。最后,作为社会的参与者,我们更应加强自身素质,坚守道德底线,自觉遵守法律和网络条约。
“网暴”并非正义,今天受害的是他人,也许某一天就会轮到我们的朋友、亲人、甚至是自己。面对网暴造成的危害,我们不该只做冷漠的旁观者或者不明真相的刽子手,而是应当明辨是非,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留好心中的善意和理智,共同铸就美好社会。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