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死亡教育-对生命的敬畏

日期:2023-05-12 10:10浏览数:

近日,一条有关“90后女入殓师穿上寿衣大方展示”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人们关注热议。这位女入殓师在直播间介绍寿衣,展示细节,并为观众介绍中华传统殡葬行业的知识、老人去世前征兆以及老人去世后注意事项。在视频下众多的评论中,我看到很多人感慨入殓师的不易并对他们的勇气予以支持。从中,我看到了中国丧葬行业的尴尬地位——被人尊重也被人避开。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死亡教育的缺失。

在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整个大环境都在屏蔽死亡:学校中没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家庭中也会有诸多不成文的风俗将死亡与人们隔开,例如小孩子最好不要在亲人的弥留之际与其相见,遗体告别时会让小孩回避,家中谈论死亡也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表现。周围人都很避讳死亡相关的话题,没有给大家塑造生死观念的机会。突逢亲友离世,我们没有被教育如何正确的面对死亡。在中国,死亡教育极度缺乏,我们没有死亡相关的书籍,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教育课程,社会对相关话题保持缄默。

然而中国对死亡教育有着急切的需求。随着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正确看待生死是大家急切需要学会的。开展死亡教育,一方面能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理解死亡,缓解临终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持他们生命最后的尊严;另一方面能够给予临终者家属慰藉、关怀,尽可能减少后续家属精神恍惚、崩溃等事件发生的频次。

同时,死亡教育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也有重大意义。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十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在孩子自杀的原因中就有对死亡和生命的认知缺失。前段时间,一对十多岁兄妹相约一起从楼顶跳下自杀。幸运的是他们活了下来,不幸的是他们落下了终生残疾。他们因为看到游戏中跳楼没有事情后就跃跃欲试。如果他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一定的认识,也不会如此轻易的就做出自杀行为。在学校中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生学习到生与死的本质;濒死体验;个体的疾病衰老;由战争、灾难引起的社会死亡;临终关怀;安乐死;自杀等相关话题。

死亡教育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压力、情感问题、疾病折磨等逆境造成一些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心理状态,他们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结束生命。而死亡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死亡观念,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自杀行为。建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珍惜生命,从而避免自杀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电影《人生大事》等与死亡相关的影视作品,部分学校也开始尝试开展死亡教育相关的教育改革课程。那位90后女入殓师在接受事后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不要把我们当瘟神”。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们期待中国死亡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一审:龙琳梅

二审:陈蓓


上一条:插队的“代价”?

下一条:海风回暖也无法消融的积雪——观《海边的曼彻斯特》有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