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率”——一个曾被用来量化学生听课投入程度的量,越多的学生抬头看黑板、看黑板的时间越长,则“抬头率”越高、学生听课越认真。不知何时起,“抬头率”也被应用在检测学生自习不认真的程度上,越多学生对来自教室外的异常声响作出反应,“抬头率”就越高,说明学生自习越不认真。
近日,有网友分享自己所读高中实行的“抬头率”制度,即在学生自习时,教师或学生会成员等在检查自习情况、经过教室时,故意制造声响,如果有学生被声响吸引注意,抬头寻找声源、对声响有所反应,则该学生将被检查人员记下名字,同时拉高班级“抬头率”,进而对整个班级的荣誉造成负面影响。“抬头率”的测量与计算本就隐含着把学生“物化”的缺陷,而这种类似于“钓鱼执法”式的手段更是逼迫学生同自己的本能作斗争。自发对声音、响动作出回应是一种生物本能,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条件反射,更是长久适应环境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保证自身生存的能力。“抬头率”却要求学生们忽视外界刺激,要求他们“闭目塞听”,强迫他们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教给他们不要关心外界发生的、与自己正在进行之事无关的一切。不管学生们会不会因此而提高自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必将受到损害,严重的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甚至会引导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扭曲,促使他们形成对其他人事物漠不关心的态度,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
实行“抬头率”的学校多为高中,毫无疑问,堪称“人生转折点”的高考和众多竞争者激烈“内卷”带来的巨大压力是促使这些学校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而校领导高层的决策则是决定这一制度落地的关键因素。在面对高考、人人刷题的今天,学生们已经出现向“刷题机器”物化转变的趋势,“抬头率”的严查更是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虽然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刷题”既已是一条难以避免的、普适大众的道路,作为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更不应再为学生的“物化”火上浇油。“抬头率”明显把学生当做可调试的机器,而不是有思想和感知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的“物化”推波助澜。教育首先应该做到“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底线,而不是“天花板”。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每一个学生真正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只会刷题的机器或者为学校增添荣光的奖章;教育者若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只是需要应对考试的物品,在长此以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会把自己看成独立的个体?学生们只会认为:只需要做题、考试就够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任务”完成之后下一步是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不知道;人生规划到此为止,迷茫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被捆缚的思想支撑不了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或许会有人问,既然“抬头率”如此“反人类”,为什么学生们不反抗?首先,在教师和学校的权威之下,学生们的话语显得极其微小,如同石子入海,无波无澜,即使心存怨念,也不得不继续执行。从小学到高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们难以形成质疑的想法,下意识的服从与遵守仿佛刻进了本能,听话乖巧的同时,也是麻木的一种体现。除此之外,学生与班级绑定,因个人拉高班级“抬头率”而致使遭致群体“围攻”、怒目而视,也让他们即便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也会不约而同地把自己装进扭曲的模子里。尚未进入社会的他们,社交关系不外乎老师、同学、家长,对世界也尚处于摸索、懵懂的状态,为了不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排挤、让家长失望,老实地执行着“抬头率”的要求,也是他们试图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这也是“抬头率”在学校里畅行无阻、“高枕无忧”的重要保障。
“抬头率”除了促使学生的“物化”、改变学生的本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之外,这种畸形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导致了肉眼可见的恶劣后果。有报道称,学生因担心查“抬头率”而对外界异响不为所动,直到火烧到教室、烧到衣服上才敢跑出教室求生。在这次事件中,多名学生被严重烧伤,甚至命丧火海,我相信这一定不是“抬头率”实行的初衷,我也相信“抬头率”导致的类似后果绝不止这一件。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简单实行“抬头率”能达到的,通过“抬头率”达成的教育效果,不过是病态产物罢了。学生们应当被尊重,“抬头率”绝不应被奉为圭臬而被教育管理者如视至宝。只有将学生视为“人”而非机器,才能产生教育的先决条件,而不是依靠“抬头率”的简单粗暴。不要用“抬头率”的枷锁束缚学生的发展,也不要用“抬头率”为当今教育“保驾护航”。
一审:龙琳梅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