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屡遭质疑的“建议房贷年龄期限可延长到80岁”,到饱受争议的“建议结婚登记年龄降至18岁”,再到备受诟病的“建议不要使用空气炸锅”“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近年来,一些不切实际的专家建议大大降低了年轻人对专家的信任度。对此,网友甚至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些建议何以引起年轻人广泛的质疑?这些质疑是否代表着专家建议与年轻人之间的信任的塌方?年轻人真正需要的又是怎样的建议?
在年轻人的认知里,专家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有时,年轻人囿于自身的有限知识,在求职、生育、情感、理财等领域,需要听取专家意见,以趋利避害。
在专家群体中,不少人的确有真才实学。他们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是因为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的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未深入考虑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纸上谈兵”“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空中楼阁”式的建议一出,不符合年轻人的经验事实,往往会导致其情绪对立,继而进行质疑批判。
再有,个别专家的伦理问题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他们与媒体一起掌握了流量密码,但事实上,群众才是真正被消费的人。从专家到“砖家”,曾被认为是“社会良心”的知识精英身上的光晕逐渐消失,通过一系列让人不解的建议,实现了自我污名化。
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使专家的建议处于信任危机的边缘,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从更深层来说,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声,是网络话语权更迭的背景下的一种抵抗方式。普通人可能无法像专家一样有发声的便利性,但在新媒体技术赋能下,用户可以齐聚力量,发出属于自己的话语,他们向被资本、流量裹挟的“热搜榜”发出挑战,不让自己处于失声的境地。这些行动在表达了年轻人不满的同时,更是增强了陌生人之间的情感认同,实现了一种共通的主体性。
项飚曾在《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中提到,“不要以为商品化就是对婚姻的亵渎,也许商品化正是对它的崇拜。”同理,年轻人对专家的质疑,在某种层面上,是源于对知识权威的信任。“让专家不要建议”是因为他们既没有给大家提供实际有用的建议,也没有带来从精神层面出发的情绪价值,而是消费普通人的信任,这是现在备受压力的年轻人所无法容忍的。
更显而易见的是,有些专家与现在年轻人之间的生活壁垒,是一道亟需填补的鸿沟。
年轻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而是希望这些拥有了社会资源掌握了话语权的人能够真正地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发声,说实实在在的话。
所以,专家建议必须建立在科学之上,科学决定着对错,也意味着这些建议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得起现实的考究的。而科学的建议的前提便是亲民。亲民决定着专家的建议与受众的距离。专家应从年轻人的难处和需求出发,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少一些虚浮,多一些现实关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同时,平台也应该做好向上向善的引导,其有责任和义务对专家的建议进行完整呈现,并在公众出现误解时,主动帮助专家进行澄清,以此让舆论环境更加清朗。
在这个社会话语信任机制易受破坏的时代,各方皆应共同维护专家建议与年轻人之间的信任机制。
一审:龙琳梅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