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诸如“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的言论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孔乙己文学”的风潮,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共鸣,也引发了一定的学历焦虑。笔者认为,针对该现象,盲目站队并非最优解,探究现象出现的原因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孔乙己”,原本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一心想考取秀才,耗尽岁月却未能如愿,但也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孔乙己的处境与当今社会面临求职困难的大学生有着相似之处,众人纷纷发出“初读不知孔乙己,回首已是书中人”的感慨。种种因素下,大学生如今的尴尬处境确实与“孔乙己”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学历却不会成为“孔乙己的长衫”。笔者认为,其因有三。
首先,当代青年与“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瞬息万变,读书人身份珍贵的“孔乙己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才饱和的外因导致就业压力空前之大,以至于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佳。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全国大学生人数呈现出递增趋势,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1000万。但市场上的岗位只有那么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求职压力非常普遍。2022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显示影响应届生毕业去向的首要因素就是就业压力。同时绝大部分人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内卷严重,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所以在当代社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度的确很大,但我们不能陷入逻辑怪圈,就业压力大源于人才饱和而不是读书无用。
其次,企业实习机会僧多粥少,导致学生空有理论,没有实践,从而无法将学历变现。缺乏检验成果的实践,大学生抱着“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心态,荒废学业,哪怕经历了四年大学学习也并没有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最终在优胜劣汰的社会市场上寸步难行。大学生数量增多,质量下降,伴随的就是大学生这一身份的含金量大不如前,仅仅拥有一张大学文凭并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求职过程中招聘者更看重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对自己有重新的定位,不断汲取充实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去获得一个大学生必备的抗压能力和向职场人过渡的基本素养。这样,当我们进入社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审视,面对各种困难,才能做到端正心态,安之若素,在求职道路上避免过大的心理落差。
再者,社会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桎梏了大学生就业选择方向,但挣脱束缚我们也会获得重生。作为父母花高价培养的大学生,满载着父母的期待,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不愿接受低薪或不体面的工作,总认为不甘心,于是就有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结局。湖南24岁的女生孙卓,本科兽医专业,毕业后在养猪公司做技术员,年薪10万。在大家看来,“女生”和“养猪”这两个名词是不搭的,因而被部分网友认为是不体面的工作,引发舆论的背后也体现了职业的偏见。但孙卓本人回应“养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家人也支持。”正如央视网所指出的“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体现。”“上了大学就好了”“找到一份工作就好了”诸如此类的言论其实都是伪命题。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人生的阶段性过程。当我们挣脱外界的条框和束缚,也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我们从社会角度看“孔乙己式困境”,也不乏是一种社会总体就业压力现象出现转机的体现。戴建业老师在谈及当代年轻人想躺平的问题时,称生存的成本太高,完全磨灭了年轻人的理想。社会总体压力达到一个临界点,大家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不应该只指责大学生矫情,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也需要社会,政府去审视自己的不足。就业压力下,真正躺平的大学生寥寥无几,综合多方面因素,他们不再朝着内卷严重的考研,考公道路上走,会重新进行职业规划,寻找多方面的出路。更多的大学生进入农业,林业等领域,发掘出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高素质人才的输入也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各职业领域的均衡发展。做新时代读书人,站在重要转折点,需要勇气和毅力,但可窥见的曙光终有一天可抵达。
一审:杨宇涵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