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过度流量引起负面效应

日期:2023-05-30 16:05浏览数:

近日,山东淄博一名卖鸭头的年轻小哥因意外走红,随之带来的却不是生意的红利,小哥在直播中说,巨大的人流量堵在店门口围观而不买导致自己一天的营业额从原来的10000降到只有6000。经历龙卷风般的流量后,店面甚至写上了暂停营业的白纸黑字,小哥也嘲讽自己为无业游民。

对此,网络上有人建议小哥转行,也有人批评这些围观群众。笔者认为,无论小哥做出什么改变于他来说都不公平,他的生活本该风平浪静,却因偶然的流量玩笑被掀起风波。当今的网络流量似乎总是向着一个目标靠拢:那就是追名逐利,小哥火了,于是自媒体活跃了,网民起哄了。殊不知,并非所有人都想要活在镜头的前方,过度的流量往往会带来不尽人意的效果。

“流量”,似乎是个好词,网络上众多的例子总引导我们——流量代表变现,但这并不适用于只想做普通人的鸭头店老板。为何流量在他身上会起反面效果呢?首先,小哥所开的店位于淄博客流量巨大的市场,绝佳的环境已经给他的生意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般人欲靠流量做网红赚钱,而小哥只是一个愿意安稳做生意的普通人。对普通人来说,巨大的流量带来的打击往往也巨大,人群的围观意味着以消费为目的的客人大量流失,也增加了隐私被曝光到网络上的风险。有网友呼吁:“给不想当网红的素人一条生路吧。”属实一语中的。

从客观来说,自媒体的娱乐化宣传也是导致小哥遭受负面效应的一大重要原因。真正追逐利益变现的群体,可能是我们并不注意的无良自媒体,他们利用网民的好奇心理,一步一步引诱大众将视线投入到热点身上,也就是所谓的“蹭流量”行为。在我们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当事人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尊重,隐私遭到了曝光,因此鸭头小哥的门前围满了不买鸭头的群众,数万人在这条市场挤得水泄不通,而这些幕后的宣扬者反而得到了流量变现。“道德当身,不以物惑”,无良自媒体的无底线行为已成为网络的一大毒害,兴许这位鸭头小哥只是一个例子,下一个普通人走红后还会受到下一家媒体的压榨,普通人一旦被流量捆绑,便会陷入娱乐化的怪圈,这不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鸭头小哥多次登上热点,本质上是跟风现象所致。没有人群跟风,小哥的店门前就不会围满只看不买的游客。近几年,跟风乱象已经成为一股滥风,仿佛随便一件小事,就能让一群人拿起瓜子围成一圈。跟风者不具备自我的思想,前面的人看什么风景,他们便跟随其目光。像一些产品商利用网红推销产品,于是部分网红不顾产品本身的好坏便盲目鼓动粉丝消费,当产品流动到买家手里时得到的却是名不配位,这种跟风损害了一方的利益,往往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又像现在的许多城市,随处可见的“我在某某地很想你”路牌泛滥成风,一座城市跟着一座城市追“网红风”,学“网红店”,跟风由人和环境共同营造的气氛所带动,如何消解跟风漩涡,成为了当今网络治理的一大难题。

眼看一个又一个例子被本不属于他们的流量裹挟,我们真的还能放任这股“流量风”继续吹下去吗?平台要严格规制蹭流量行为,压倒那些无良自媒体的利益旗帜;吃瓜群众是时候放下好奇心,给予被围观者最基本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边界感,大多数问题都会不攻自破。


一审:杨宇涵

二审:陈   蓓

上一条:“淄”味十足,火的不只是烧烤

下一条:沈从文:生活、美、真的探索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