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与地坛》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史铁生先生的一张照片。相片中的他坐在轮椅上,面带感染力很强的笑容,仿佛碰到了极大的幸运的事。但读完这本书,去了解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后,再重新翻到这一页,忽然发觉他的笑容带着无比厚重的力量,那是生命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我与地坛》这本书收录了史铁生诸多散文、杂记和随笔。书里面内容很杂,有与他命运牵绊的地坛;有思念母亲的合欢树;有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对人的脆弱、贪念、欲望的探索;对宇宙历史的思考。在这零零散散的记录中,同书名的这篇《我与地坛》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每天下午,史铁生会扶着轮椅前往地坛。轮椅压过,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印,风过林梢,他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观察着坍圮了的高墙,观察荒芜并不衰败的一切,他陪着地坛或者说地坛陪着他一起历经了无数个寒来暑往、春花秋月。他在这里沉思、写作、慢慢舔舐自己的痛苦,这里的一切都给了他莫大的勇气。这些勇气让他能直视缠绕着他的疾病、直面不公的命运、对抗等待他的死神。于是阳光照进了苔藓遍生的阴暗角落,他推着轮椅倔强的行走,走过生死,看破生死;走过绝望,寻找希望。可是命运是多么的不公啊,让一个人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带走了他的至亲,在生活好不容易有一些起色的时候,他的肾脏却彻底衰竭了,转变成尿毒症。他面临着一次一次的透析,他描述自己透析完后的感受:“每次透析完后整个人累到虚脱,呼吸渐渐艰难,意识怪模怪样的在别处。”到最后他连下床也无法做到了,为了防止生褥疮,还得不停的艰难的翻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史铁生却从未怨恨过这该死的命运,他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凌冽的寒冬,这位伟大的作家突发脑溢血,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终点,可即使到了这最后一刻,为了能成功地捐赠器官,他仍在和死神搏斗。
如今距离史铁生离去已经有十三年之久,他在生命的边缘挣扎太久,他挣扎的痕迹,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生死问题,许多人究其一生、上下求索的问题。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面提到“真正的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但史铁生经历了重重的磨难后,也没有走上这一条路。他对于生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管多么的艰难,他都一直坚信生活是可爱的,他说:“再活活看吧,也许明天会好一点。”但如今又有多少人堪不破、看不透这个问题,网易等媒体2023年2月披露,从《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平均每年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还有无数的约死群,那里很黑暗,甚至会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去年高中生胡某宇的自杀事件,在他的尸体被找到后,就很少有人去思考他了,因为既没有什么阴谋也不神秘了,但大家不曾想到,他会走到这么一个结局,除了压力抑郁等原因之外,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缺失。从小到大,生命教育就只是单纯的告诉我们活下去,不准提死亡与自杀,死亡永远是一个忌讳而神秘的话题,当这些令人痛惜、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后,补救措施却是举报课本中提到死亡的字眼,禁止书中与自杀有关的情节。可生死相依,不知何为死,怎知生的可贵?要懂生首先就得懂死,生命意味着什么,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要知道生命的重量,要知道生命的可贵,要明白生命是不可逆转的。也更应该知道,有多少如史铁生先生一般历经了无数折磨的人,仍然在拼命的热爱这个世界。真正的生命教育,不是一味的禁止,而是要教会他们在看到世界的残酷之后,仍然拥有对抗死亡和活下去的勇气。我们应该强调生命的独特,强调它的珍贵,无论生命多么的不堪,或是残缺,它都是至上的,因为他只有一次。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死,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生值得我们毫无保留、一腔赤诚地去热爱。就如史铁生先生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明白死是生命中必将经历的一个时刻,坦然接受人必将死亡,认真在当下做想做的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知道如今的我活在最狂妄年龄,讨论生与死这样宏大的人生命题,难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太过年轻的生命,未曾经历过生活带来的风雨磨砺,但也在努力理解着这沉重的人生哲思。不朽的作品时读时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或等我到了垂垂老矣之时,再拿起这本书,也许会有更深的不一样的感悟。就像小学时候学习那篇《秋天的怀恋》,那时候我的感触就如同蜻蜓点水泛起的涟漪,转眼便无痕,不理解亲人离去的沉痛,读不懂那文字背后深藏的眷恋。而如今经历了亲人去世后,我似乎也在某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明白了“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命运无常,生命是那么的苦涩,但生命也是如此的璀璨。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