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教育关涉幸福,这是不证自明的问题。但教育如何关涉幸福,这是我们今天最需要讨论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化,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序也逐渐提升。人文教育往往关涉幸福,而放在今天,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国立小学365天》就是一本关涉素质教育的书籍。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比较教育学》课上,当时李老师向我们分享了《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的电子版。看完这本书后,大有一种“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之感,纵使白纸黑字载不动思想厚重,亦希以此篇表述己见。
“总结日本国立小学的教学特点,应该是:学得少、做得多、写得多。学得少,为的是多做、多写,有目的的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封面页上的文字可以说简明扼要的。其中“学得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从小就接受中国应试教育的我很难理解一个学校的孩子学得少,为什么家长还会支持这种教育。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谭琦竟是一位中国妈妈,这本书也是她基于陪伴儿子在日本上学这一年的亲身经历,并深入了解中日教育的不同的过程中创作的。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日本素质教育中细节的力量。
何为素质教育?中国的孩子对素质教育的字眼并不陌生,但却很少接触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个体成人的培育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这一点上,日本的素质教育对我们而言,有一种“乌托邦”的即视感。尽管这本书呈现的仅是日本国立小学的教育,但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别。我想就从书中提及的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四个维度详细谈谈日本素质教育的细节。
“上学以后/能交一百个朋友吗/要一百个人一起吃饭/在富士山顶吃团......”书中经常会出现这首《上学之后》,作为日本国立小学的一首必学的歌曲,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学校的教育目标,即重视学生的交友,这点与中国学校重视学习完全不同。日本的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除了交友方面,书中还谈及学校开设的家庭课程,这类课程在中国几乎没有。日本学校的家庭课程不仅仅停留在生活领域,更体现在与各类学科的融合之中。换言之,日本的学校真正做到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里要学会做饭、扫地、洗碗和自己配餐等基本生活技能,学科知识早已在实践中融入学生自身。“持续重复一些日常小事,慢慢地便形成了一种素养,养成了一种文化。”这是细节的力量。
在日本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打打闹闹的亲切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收获写日记,老师会给出评语。在中国,老师往往希望通过学生的日记总结出学生的优缺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教育。在书中,我发现日本的老师从来没有刻意的在评语中给予学生所谓的教育意义,相反的,他们更多的是以一种朋友的口吻与学生交谈,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会主动向学生道歉。正是这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师生平等的重要性。在中国,学生从小就处于一种教师权威的场域之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在日本,通过日记评语这一教育细节,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得以建立,而这正是目前中国教师所欠缺的。
在家校共育方面,书中展现的PTA(父母会)正是日本家校共育的最好见证。作者谭琦作为PTA委员会的一员,和其他家长协助学校开设各种活动,尤其是学校的家庭课的开办,需要家校之间的良好配合。可以说,家长既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又是日本素质教育的细节所在。在中国,家庭与学校往往是处于脱节的状态,PTA的设立看似不起眼,却是家校沟通的重要一环。在面对学校开学分发的一系列清单时,家长不禁感慨:“从未经历过如此复杂的校园细节。”但也正是学校给予家长这么多的知情权,家校共育的目标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学生本身。从小就接受应试教育的我,在读到这本书时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作者的儿子作为日本国立小学的一员,其学习和生活方式与中国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性。在日本的国立小学,学生委员会有权参与学校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享有更好的学校生活,学生的活动大部分也是学生自身组织。因此,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都能得到锻炼。书中提及的《菊子手册》正是学生从策划活动到参与,并进行总结反思的最好证明。反思是日本素质教育的细节所在,也是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别。中国的学生很少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更何况是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对组织的活动进行反思。但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的进步,显然,日本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做得更好。这个细节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阅读完《日本国立小学365天》后,我时常在想,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作为邻国,日本早在唐朝时就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因此中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很大。但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两国的教育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境况,尤其是素质教育。中国早在1985年就开始谈论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培育健全人格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相比之下,日本的素质教育却能真正得到落实。日本的素质教育对中国来说无疑是空谷足音。当今中国教育并非没有进行省察,我们知道教育显然是以增进个人的幸福而不是相反为目的,教育的本意性目的乃是育人,也就是启迪、培育完整的个体人格。所以,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深入个体,在语言、对话等日常教育活动的细节中彰显其价值,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实际上真正的素质教育尚未开始,一方面我们本身就缺少延续素质教育的土壤,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社会在商品经济的挤压下,应试教育的发展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理当想象到素质教育的展开将是多么艰难,因为我们实际上是要以微薄的资源与基础,来与当下以功利化为主导的现代生活相抗衡。
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太过追求效率,太过功利也太急于求成了,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细节,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并非一定要一味的推崇日本教育,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国情,但起码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原来素质教育可以是这样的!我们今天对素质教育大加谈论,是否应该想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素质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回归教育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教育绝不是空中楼阁,素质教育的根本涵义就是为人文教育的生长提供土壤,哪怕是幽微的影响也足够了。这个影响何以产生?回归本书,“学得少、做得多、写得多”这九个字高度概括了日本素质教育的特点,也是今天本土教育培育真正的中国少年应借鉴的可行路径。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