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定格夏天

日期:2023-06-08 13:48浏览数:

这个寒假,搬了些书回家。在旁人眼里,我好像是喜欢看书的。的确,看书,久了也快成习惯了。解释过多次,最后还是默认省事。

但我的确并非真正的爱书人士,只是对自己的东西有些占有欲罢了。大多数的书和我相处并不愉快,就像是因为签订了一份几十元的协议,被迫相见,潦草阅毕,便分道扬镳,再不相关。所以说,我对它们,感情并不深。

若要追问到底,那就很偏远了。

是为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改变自己……与其说这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折煞自己,倒不如谈谈那个不起眼的初衷,为了一个小小的书中人。

那时的我就对自己说,就读完这本,就这一本。

那时的我也应会觉得,如今的一切的一切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将镜头对焦,最好能定格在那个夏天。故事并非完全发生在夏天,只是夏天格外热烈。那年夏天,草木葳蕤,蝉声四燥,只是晚风吹红天边,远处微光点点,应故人之邀,以一本书为开端,小心翻阅,寻觅另一番天地。不动身色间,夜幕降临,顷刻,微光便有燎原之势,接踵而至的是我与那个夏天的烟火与故事,指尖在页面间翻滚着,漫天的欢喜悄然而上,跌转、留连、沉落,偏撞上一个又一个不期而遇,时而笑着哭,时而哭着笑,始料未及地将热情演绎到极致,也终随着季节更迭时光悠转,淡然、褪去、消匿于紧随其后的那个秋天。许是年少,匆匆上场,也匆匆谢幕,无所谓遗憾。无知无畏,又心性傲慢,转身离去,便真的头也不回。

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饱受争议的惨烈,观点相悖的刺痛,表达混乱的无助。不敢去面对这铮铮世态,不敢去面对束手无策的自己,惯于把这畏难而逃的话说得漂亮,每每自嘲狡黠无比,却又无可奈何。

喜欢书中人,于我而言是常事,大喜大悲,三分热度,不难。岁月洗涤,大多已成茶余饭后,却迟迟没有带走我与这本书那场最初的遇见。既是缘,不断,便会再相遇。冬,那场大火重燃,又烧红了无边天际。这一回,这书才真正开始伴我成长。不甘的情绪开始滋长,开始想要为书中人发声,想要尝试改变刻板的评价,想要他人感知我的情绪,而这一切针芒最终还是指向自己。继而,我开始涉猎一个又一个陌生而又无聊的新世界。当一个人见识过世界之大,怎么会甘心留在犄角旮旯。人心或许本就贪婪,于我而言,这好像就是条不归路。因为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思想的浅薄、表达能力的低下、文笔的粗陋、逻辑的混乱……一发不可收拾,想理一理,却也不知从何起。大概,就是某一天发现天塌了,我想补个窟窿,发现石头太小,填一块、掉一块。

也不得不承认,每读一本书,读至略有相似处,心里总在暗自比较,有窃喜,有失望。即便只是有时读到一些稍稍熟悉的轮廓或是色彩,便又借机把玩,反复勾勒出脑海里那些熟悉的身影,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起初,只当是怀念。那些冲突矛盾的画面一次次在脑海里上演,那些听过无数次的话语开始反复拆解。不知从何时起,字不再是字,景不再是景,见蓝天白云,便觉得那是玫瑰怒放的原始模样;见绿水青山,便觉得那是闲散仙人的历后足迹。原来我竟不知,起初草草几眼,却比后来所历的真知灼见更为动人心魄。那份喜欢,悄然与欣赏并重,成了偏爱。从一开始的无知嘲讽,到后来的感慨万千;从一开始的窘迫难为,到后来的坦然面对;从一开始的偏执强硬,到后来的沉吟于心。一本又一本,堆砌起来,支撑着我来缓缓掀开它那一层又一层的面纱,珠玉瓦砾,渐水落石出,了然于心。不知不觉间,书与现实、与回忆开始交叉生长,缠绕了几年光阴。恰如心头白月,照夜间路,拂卷上尘,我才能走出自我狭隘,此后才能,远路见世情,岁月逢光景。

也每每感慨,它身上已经背负太多标签。它和外界,有一堵墙,外面的人不愿进,只是随手戳开个小洞,听得几句风声便大声嚷嚷离去,后来的人,也同前人般附和着。常感叹,这书中景、书中人、书中情好似复拓了现实般,无非是谁又精彩些,谁又圆满些。

总是看书无聊时,打趣道,“这书这么无聊,到底为什么要看啊?”

“因为这书与自己的思考境界提高有很大关系,于自己的表达……”

追本溯源,理由或许千千万,但记忆总是定格在那个夏天。盘根错节的背后,也只是那般简单的相遇。三分热度的人,自此走上了漫漫长途;惯于淡薄的人,心生了远方与向往。想当年,谁不是一个毫无耐心、厌倦文字之人,因为一个书中人咬牙读完了一本书。

因为一本书,读了一本又一本。


一审 隋佳

二审 汪甜甜


上一条:上座率

下一条:张鱼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