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他们歌颂玫瑰香,我偏开出仙人掌

日期:2023-06-06 10:36浏览数:

最初,我印象里的撒哈拉,好像除了狂卷的风沙、无边的大漠,便是高高的骆驼。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物质享受和精神滋养都相当匮乏,无论是自然、文化,还是民俗等等,都和我们所偏爱前往的经济发达、风景秀丽之地不在一个维度之上。但三毛并不这么认为,她眼中的撒哈拉异彩纷呈,极具吸引力,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遇。沙漠的生存条件艰苦,还潜伏着许多危险,但三毛没有胆怯,而是用心去感受着撒哈拉的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热烈。她似一颗沙漠中的仙人掌,不如玫瑰美丽、优雅,却极具生命意识和真性情之美。

一、创作——我手写我心,岂能为拘牵

《撒哈拉的故事》很像是三毛的一本自传,里面所描写的几乎全是她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有着浓厚的主观意象和“自叙传”的色彩。书中的一切话语,都是她喜怒哀乐的真实体现。书中的内容,既涉及撒哈拉地区落后的习俗、残酷的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还涉及到给家里装修、与撒哈拉威人的交往、与荷西的婚姻等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三毛从不无病呻吟,她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或严肃沉重,或诗意盎然,或平淡琐碎,但无论是何种,都是源于三毛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情感。“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三毛写作的灵魂所在,也是她身上真性情的生动体现。

(一)创作之源——广袤无垠的沙漠

“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静的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沙漠是三毛心灵的归宿。来到撒哈拉之前,她也常常说要去沙漠走一遭,却没有人当真,就算有信服的,也会将三毛的“向往沙漠”,翻译成“看破红尘”和“自我放逐”。起初我也不理解,三毛为什么要跑去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又极其恶劣的沙漠去呢?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那是源于对自由、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如她所说,即使在那样荒僻落后且贫苦的地方,那样被世界遗忘了的角落,生命,也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沙漠,无疑是荒芜之地,但同时,它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有最淳朴自然的状态,使得三毛能够与大自然直接地交流对话,直观地感受沙漠的异域风情。

“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那里有奇异独特的景色,“无边无际的沙漠,平滑、柔软、安详而神秘地一直延到天边”;那里没有过多的束缚,沙漠观浴、寻宝,百无禁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沙漠,是三毛精神的故乡,是她能够还原生命本性的圣地,在那里,她能够和荷西洒脱地奔跑在无边之野,看日出日落时一群野羚羊飞奔的美景。在那里,人们拥有最自在、最随意的生活,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二)创作追求——“真”与“爱”

三毛的作品,话语总是那么灵动、饱含真情实感。她不追求言语的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通俗的词汇,道明最简单而又生动的思想内容。读她的作品,不像是在阅读,像是在和她对话,与她互通家常,互诉人生。见其所见,经其所经,感其所感,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这便是三毛作品的魅力。

她追求真实,从不回避撒哈拉地区落后的一面。例如在《娃娃新娘》中,她写到那里的女孩十岁便可以嫁人,且婚姻全由父母决定,结婚初夜只是丈夫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在《收魂记》中,她写到当地的撒哈拉威人对镜子无比恐惧,认为它会收走自己的魂魄。她直言,除了撒哈拉威人过得自在之外,欧洲人酗酒、夫妻打架、单身汉自杀经常发生,这一切,全是“沙漠逼出来的悲剧”。她并不回避这些悲剧,但她在揭露落后的文明与丑陋的人性同时,更赞赏当地最纯真的“善”与“美”,赞赏当地人或悲壮,或平淡的“爱”。

例如,在《爱的寻求》这一章节,三毛描述了一场飞蛾扑火般的恋爱,其实说是恋爱都很牵强,因为一切都是故事主人公沙仑的一厢情愿罢了。沙仑为了娶一个女人,把父亲留给他的所有财产都花在她身上。但她却离开了沙仑,还写信给沙仑,说需要一笔巨款才能购买回沙漠的机票钱。旁观的三毛告诉他,这是一场骗局,但沙仑却甘之如饴,因为对于一颗年轻寂寞的心来说,哪怕碰到一点点虚假的爱情,他也愿意不顾一切地去寻求。就像飞蛾扑火一般,明知道会毁灭,还是执意地追逐那一瞬间的快乐——这是多么悲壮的爱意。三毛笔下的沙仑,引发我们思考爱与生活的本真意义:不求结果,只求遵从自己的赤子之心,率性而为就好。“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没有普遍意义的人,也没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标准,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求一定要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爱过,勇敢过,便已超过很多人了。

二、个性——崇尚自由、怀抱童真、弘扬善意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自由,是三毛一生的追求。她活得恣意,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又像空中飘忽的流云,灵动、自由。同时,她的性格又离不开“友善”和“童真”这两个关键词。她既能用自己的善意、率真打动当地的居民,成为他们的朋友,也能在经济拮据的沙漠生活中保持孩子般的童真、可爱。她包容一切伤害与怨恨,将对生活的热爱,毫不吝啬地泼洒在撒哈拉的土地上。在她的身上,有着最真实的性情之美。

(一)自由、坚强,不忘童真

从古至今,有过无数人不停歇地询问:“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拥有怎样的人生?”三毛自己的回答是“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空杯。”她的精神是自由自在的,不愿拘于平淡,沦为平庸。她和丈夫初次来到撒哈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而这个尚未开化的贫瘠之地,却远远地比他们想象得要残酷、落后。这里奴隶制盛行,女孩十岁就要嫁给别人作妻子;这里的街边还是铁皮的房子,居民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就更不说还有多少人不识字了。三毛在沙漠里深刻体会到了沙漠的原始文明,看到了太多的苦难,见识到了太多的陋习。她经历过生死之劫,在荒山之夜差点被凌辱强奸,还被恶毒的符咒压过身。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见招拆招、苦中作乐,原本单调无趣的生活也被她经营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白手起家》中,三毛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一个比“家徒四壁”还要凄惨的房子改造成“全沙漠最美的家”。没有房子,便租了一间房子,没有家具,便把破旧的轮胎拿来当装饰品。尽管住在坟场区,被人耻笑,她仍然自在快乐,坚强勇敢。在沙漠里,她养小植物打发时间、去河边打鱼、参加民族婚礼、偷看陌生人洗澡、拾取贝壳和化石、用创作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生活点滴……她把枯燥的日子过成了诗,就像她说的“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她的确是自己渺小王国中的“国王”。

除自由与坚强之外,三毛始终怀抱着一颗童真之心。在她的身上,有着孩子般的淘气、好奇心。《荒山之夜》中,她和荷西一个差点被凌辱,一个差点丢失了性命,她却在历经艰辛脱险之后,仍然盘算着何时再来捡贝壳和化石,像小孩子一样“好了伤疤忘了疼”,毫不畏惧担忧,令人哭笑不得。除此之外,她一反现代人淡漠人情的通病,对于大漠里的居民,无论是走路的姿势、吃饭的样子、衣服的色彩和式样,还是他们的手势、语言、婚嫁习俗、宗教信仰,她都充满好奇,总爱细细地去观察接近他们。她的身上,始终保留着孩子般的好奇心。

她自由自在、随遇而安,能够适应艰苦的环境,作为原本不是生长在沙漠的“黑羊”,也在努力地打发着漫长而苦闷的悠悠岁月,活得从容、坦然、勇敢。她不忘童真,年龄增加,赤子之心不改,没有畏惧,没有担忧,没有后悔,且行且看且从容,且停且忘且随风。

(二)善良、博爱,重情重义

三毛的作品总是极力地弘扬人性的美和善。例如《哑奴》这一篇章,就展示了三毛一家和哑奴一家之间至善的人性之美:三毛与身份卑微的哑奴成为了好朋友,平等、博爱地关心他们一家,不顾邻居的讥讽与嘲笑,给他们家送礼物,还请他们一家到自己家吃饭。她有一颗赤诚之心,会在沙漠里拉上徒步的人坐她的顺风车;会给邻居借各种各样的物品,虽然往往是有借无还,但她下一次还是愿意帮助她们;会用自己的医术救助当地的村民,提着药箱悬壶济世;会用母亲寄来的书籍给萨拉哈的女性讲课。这一切,都足以见得她的善良与博爱。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她重情重义,同情命运悲惨的哑奴和沙巴军曹,同情寻求真爱,不惜被欺骗的沙仑,同情尚且年幼,就要被父母许配给陌生人的姑卡……她弘扬人性之美,悲悯同情被生活所嘲弄的人,把平等的爱,献给每一个沙漠的居民,不论他们会不会有所回报,她都一贯地怀抱大爱,热情、善良。

三、结语

任何作品都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流露。《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将自己在沙漠的生活点滴娓娓道来,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打动读者的心灵,让无数读者萌生了像她这般追逐浪漫自由之生活的想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三毛是一个现象级的作家,她作品中的真性情之美,始终为我们所赞颂。她强调自由意识与生命意识,用善良的心温暖周围的人,通过自然流畅的笔调勾勒沙漠的人生百态。她笔下的撒哈拉,牵引着无数人,最悠远、绵长的向往。


一审 隋佳

二审 汪甜甜


上一条:记忆中的粽米

下一条:康乃馨常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