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是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影视作品,也是第一部我能坚持从头看到尾的历史剧。在此之前,我对“历史剧索然无味”的观点深以为然,但却被《觉醒年代》深深地吸引,我想这不仅仅是该影视作品的制作精良,更是我内心深处对中国近代苦难落后的历史真切的关心,被百年前革命先辈、仁人志士的爱国智慧和救国担当激起的崇高情感所牵引。
觉醒年代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态度,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该剧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深入人心。此二者,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部剧的历史厚度和深度,如此接地气的历史,又怎能让人不心生欢喜?
觉醒年代的故事背景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一段历史,讲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陷入苦难、堕入黑暗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寻求出路而进行思想启蒙和革命斗争的过程。剧中有很多片段,都令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也有颇多言论,足以振奋人心,引人深思。但于此,我愿择其一二,以谈所得所感。
闹钟炸弹论
五四运动被捕的学生们拒不出狱,想“以死唤醒民众的觉醒”,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革命者在做自绝于革命之事,“教训”一番,强势将他们带回,这件事就引出了大钊先生的闹钟炸弹论。大钊先生说,陈独秀像闹钟,面对沉睡的人,持续不断地响着,以唤起民众,但是由于人数太多,闹钟声音也太微弱,效果可能不及炸弹,以自己生命为原料化成炸弹的闹钟,可以一下子炸醒很多人。此时仲甫先生质疑,既然炸弹威力那么大,还需要闹钟干嘛?大钊先生解释道,没有闹钟夜以继日的鸣叫,不会有炸弹的产生,炸弹威力虽大,但转瞬即逝,不足以和人之惰性抗衡。
鲁迅先生曾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人类历史的前进,需要经过残酷的斗争和大量的牺牲,但尽管有大量的牺牲,却也只能换来历史前进的一小步。这大概是在说,有革命斗争,则流血牺牲就无可避免,炸弹爆炸是为了使众人警醒,但当时间的流逝,洗涤旧迹,刻在当时中国人性里的冷漠和麻木会让他们在淡红的血色里选择苟活,闹钟则是为了提醒。
闹钟呕心沥血叫唤是奋斗,炸弹决绝赴死亦是奋斗,无对错之分。这段言论很有意思,也极具哲学之智慧。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正因他们具有大学问大智慧,能将问题看得如此深刻和透彻,才能带领新文化运动从小苗成长为大树,将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带入民众心中。由此可见,青年人要更好地肩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仅需要思想上的高度觉悟,还需要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因而我们需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自我提高,成为有智慧,有见地的新时代青年人。
理论和实践,理想和实际
陈延年和陈乔年等人最开始信奉无政府主义,并一直想将理论付诸实践,后来在大钊先生的引导和鼓励下,同一些同仁成立工读互助社,其目的就是想试验克鲁泡特金的理论是否适用中国。其中工读互助社即社员边工作边读书,同时追求经济上独立,不依赖家庭经济支持,同时将所得收入全部归公,由互助社统一支配。为了让互助社顺利运营,他们成立了三个工作组以维持收入。然而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工作组由于没什么生意,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了互助社破产,大家也因为各种原因纷纷退社,最后社团只能以解散而告终。
这段剧情所呈现的百年前新青年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佩。辛亥革命过后,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人民头上,军阀混战、 倒行逆施更使民不聊生,觉醒的人们不断地在为中国寻求一条能够通向未来的道路,当时的人们对无政府主义是不是适合中国的一条可行的出路也无从而知,他们信仰,并在探索时勇于实践,这便是最可贵的。
中国百年奋斗史无限次的论证了实践出真知的正确性,李大钊先生虽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但要知道它是不是适合中国社会的理论,需要深入到基层和底层百姓的生活。因此他亲自带领广大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地中去,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边宣传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的思想理论,一边与同仁志士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亟须解决的一系列理论在中国实践的问题。
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一直是在实践之前需要细致讨论的问题。对于个人,家庭,国家来讲,都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真理。于我而言,我现在是一名师范生,以后更是要成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在其指导下不断实践探索,对教育工作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
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李大钊先生在《晨钟报》如是写道。《觉醒年代》中令人动容的还有一群有爱国心和自觉心的青年。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中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郭心刚同学一夜白头,写下血书“还我青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遭到了近乎疯狂的屠杀,然而面对敌人的屠刀,赵世炎同学没有退却,以笔为戎,坚持斗争。陈乔年和陈延年赴法勤工俭学,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他们逐步抛弃了无政府主义,转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毅然决然地以此为信仰,投身于革命事业。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青年人或是被生活的经济重担和社会的人情世故等压得喘不过气来,感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断层”;或是缺乏奋斗的目标,仿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总在躺平和摆烂一天后自觉自己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却周而复始,日日如此;亦或是面对外在形形色色的诱惑,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最终忘却初心甚至偏离正轨。但这不是青年人该有的模样。
是青年,就理当少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行动;少一些“玩物丧志”的浮躁,多一些潜心学问的觉悟;少一些"关我何事”的冷漠,多一些 "匹夫有责”的担当,如此便可谓之觉醒。我想,只要有了精神的觉醒, 一个人就不难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在面对选择时有如”虽千万人吾往矣”般坚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在一次次的舍我其谁中创造大写人生。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