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日期:2023-06-01 16:44浏览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正是步入了后花园才看到了她未曾见过的满园春色,看到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并开启了此后新的人生历程。其实,我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也有着类似的过程。京昆不分家,京剧和昆曲同是全国性剧种,今天我主要想从京剧和昆曲的角度谈一谈我对中国戏曲的感受思考。

我初次接触戏曲,是因为《红楼梦》一书。中学时读到书中出现的《牡丹亭》和《西厢记》,当时出于好奇我便上网搜索了这两个剧本的表演作品。排在前面的是单雯老师的昆曲《牡丹亭·游园》选段和钱惠丽老师、方亚芬老师、张咏梅老师的越剧《西厢记》。我第一次听便被其吸引了,看了更多的作品后,逐渐爱上了昆曲和越剧。也因为视频大数据的推送,我看了很多京剧,并爱上了京剧。以前不了解才并不感兴趣,直到偶然的机会来临时,我才爱上了戏曲艺术。究其根本,是戏曲的美吸引了我,下面我们简单来看看几种戏曲之美。

程式化之美。中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从舞台布景到演员表演本身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形成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程式化”。比如演员着装不分朝代,番邦女性通常穿旗装,皇帝官员则着蟒袍等等。从表演上看,京剧属于“板腔体”,一板一眼相当规范,唱段都有固定的板式,遵循一定的规律。昆曲则属于“曲牌体”,一折戏通常由多支曲牌联套而成,每支曲牌有其特定的风格特点。角色也会划分行当,不同行当的角色也有其独特的演绎方式。但是这种既定化的规则并不死板。因为在规则内不同演员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变通创新。京剧行当还有各种流派,由师父一代一代传承,口传身授,这也是京剧重师承的原因。所以,程式化是一种规范的美,在限制内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

留白之美。中国传统审美很重视留白。在传统戏曲舞台上留白处理处处可见。比如很多场面中只有“一桌二椅”的道具,没有其它道具了。在这时,桌子可能不只是桌子,椅子可能也不只是椅子。演员将桌椅拼凑,配合表演,踏上桌子的过程可能就是爬山的过程。演员用椅子挡在面前可能也是关门的过程。这种处理取消了实景,让观众能更加关注演员的表演,很考验演员和观众的想象力。另外角色服装设计大多也会考虑留白。比如江苏省昆剧院版本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服饰会运用素色,在褶子的下方绣折枝牡丹,上半部分则大量留白,不绣图案,仅在领口绣对称样式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演员的面部,使得观众更注重观察演员的表演。可以看到,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从整体上考虑,让服饰为人物服务,有着简单朴素的留白后形成的秩序美。

表演之美。舞台上最重要的当然是表演了。戏曲演员的一招一式一腔调都是长期训练而成的。戏曲演员必须熟练的基本功“四功五法”就是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就涵盖了包括唱腔、念白和身段在内的完整表演体系。看舞台上水袖纷飞,髯口甩动,青衣之“庄”,花旦之“俏”,小生之“英”,老生之“苦”,花脸之“豪”,丑角之“滑”,更兼有各种诸如“僵尸摔”“抢背”“跷功”“喷火”的高难度动作,无疑是一种视觉享受。不过,戏曲舞台上,最重要的还是唱功。听不同人不同流派的唱腔,从中发现韵味并加以赏析批判,也是一种趣味所在。另外很多戏词也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昆曲,或慷慨激昂抒豪情壮志,或灵动婉转歌离合悲欢,或典雅抒情,或平铺叙事,是很耐人寻味的。

不过呢,戏曲发展到今天,市场明显不如以前了。这主要是新世纪以来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多样了,在快节奏的当下,戏曲中一些慢节奏的表演也有很多人不能适应。但是我想说,其实更多人不听戏曲是因为没有接触过戏曲,很多人是第一次听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能被吸引而爱上京剧的。另外,戏曲其实一直在创新,虽然大部分新编戏水平是不够的,但也总有一些优秀新编戏在产生。戏曲中也有一些封建糟粕的片段,对于这些片段的表演应当客观看待,艺术的再现不是为了提倡,而是借助这个形式在不违背历史特征的情况下给观众带来好的表演,同时也是敲响警钟。但无论怎么说,戏曲表现的更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京剧之所以能被称作国粹,是因为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各方面的高度浓缩表现。最后,我想说其实戏曲的观众正在逐步走向年轻化,走入剧院听戏,便会发现很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观众。戏曲的发展传承,离不开观众和相关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有关戏曲,还有很多很多想说的,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赘述。原来步入梨园,才发现这大好春光!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



上一条:闹剧落幕非终点,职场祛魅在路上

下一条:山城棒棒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