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审“古”疲劳表征之下的商业化反思

日期:2023-05-26 17:07浏览数:

千篇一律的小桥流水、司空见惯的青砖绿瓦,倘若说自然建筑的保存尚可给予理解与宽容,但就连“特色”小吃和纪念品都呈现出如出一辙的雷同: 清一色的鱿鱼烤肠、丝巾首饰……原本满怀期待的古镇之旅,映入眼帘的却是几乎“复制粘贴”的古镇商业化样貌。近期“查重率”高达99%的古镇体验引发了社交网络中的热议。在情绪化的吐槽和质疑声中,我们更应当深思古镇相似性表征背后的现实根源,从而进一步为破除审“古”疲劳提供多样化思考。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风情历来呈现着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重要特征,可谓是为当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此外,出于高性价比的考量以及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古镇旅游最终得以不断走红。切实可观的经济效益充分激发了现代市场的利益化追求。随着某地古镇成为景点,相应地就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地产开发,由此必然推高租金等经营成本。同时,某些地方的营销策略为尽快让古镇开门迎客、卖票增收,将大量精力用于仿古建设与消费场所的装修设计,过于重视“表”而忽视“里”,在此大前提下,那些能够脱颖而出占据街市商铺的,大概率只能是那些仿效成功案例之下,机械移植且操作简单的“高利润率”的业态。

积极响应新时代绿色工业发展的要求,地方力推旅游唤醒“沉睡的古镇”当然很有必要。但不难看出,在“千镇一面”的表征之下,商家过度商业化的利益追求,过于强调功利化的导向,让古镇片面化地落入了“查重率99%”的罪恶窠臼。

实则,游客对“千镇一面”厌恶,同时也对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发出了一种警示讯号。自现代化进程以降,从“旅游事业”到“旅游产业”,从“假日经济”到“全域旅游”,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增长,旅游正在从“开眼”向着“休闲”转变。同样给我们的启示也应当实时转变:旅游并不仅仅是景点的展示参观,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转换思路、换位思考,优化消费环境,设身处地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需求。

从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可行角度来看,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以及侧重性扶持将成为古镇走出同质化的有力支撑。政府要以古镇景观意象为规划基点,同时更是作为古镇开发和保护的契合点,将维护古镇历史风貌与活力生机作为保护性开发的重中之重,注重整体保护与细节保护、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要注意历史文化的传统表达与现代文化的时尚表达,注重对古镇地方文脉的梳理。此外,应分类管理古镇现有的商业业态,对于地域品牌价值应进行长期孵育。在工业化的高效率与商业化的逐利性不可逆的大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与产品想要赢得支撑其永续发展的空间,立足长远而非追求立竿见影的优良政策和资本环境是孵化古镇非遗品牌的必备要素。掌握着强制执行力的政府相关部门,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对适合古镇发展的业态应给予鼓励与扶持,同时对不适合古镇发展和不受市场欢迎的业态予以限制和禁止。从而,在宏观维度上给予商家以及消费者鲜明的价值导向。

事实上,古镇开发运营的主体在于鲜活具体的商家群体。除了直接商业经营的需要,商家还需着眼文化属性等底蕴力量。倘若古镇只是为了经济效益,原来理应得到传承和创新文化也就成了单一化、片面化、可量化的消费符号。说到底,游客去古镇旅游,本质上追求“沉浸式体验”,但游客带着玫瑰色想象到来、灰头土脸地离开,可谓苦“古镇”久矣。任何商业化元素应该作为服务配套,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古镇告别旧程式、焕发新活力,好的选择应该是摆脱“过度商业化”的迷思,不仅满足于造建筑、卖文创,更着眼于把人留住,保留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完整、详细梳理历史源流,成体系开发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用文化的浓度稀释商业的密度,配平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方程式,让游客感受到古镇的原始风貌和人文历史,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们总是希望在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审古疲劳下的古镇商业化、同质化现象,本质上是当下文旅消费升级与传统古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是确定性的追求与旅途中对独特性的期许结构性的矛盾。因此,古镇文化的振兴,需要政府、商家等多主体深度理解供需两端真实诉求中共同发力,让古镇重点关注自身的文化造血功能,积极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居民在当地安居乐业,共同推动古镇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责编 曾伟杰 周沁宇


上一条:沈从文:生活、美、真的探索者

下一条:世界阴雨连绵,马孔多别为我哭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