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一部根据劳伦·魏丝伯格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大卫·弗兰科尔执导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刚离开学校、想当记者的女大学生安迪,进入了名为天桥的顶级时装杂志社给总编当助手的故事。总编米兰达是被称为“女魔头”的时尚界“元老”,她将大小公私各项事务全部交给安迪,把年轻的安迪折磨得苦不堪言。安迪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怨天怨地、到处诉苦,到最后为了自己的工作,不惜改变自己,主动换上自己以前从未穿过的华丽衣服——虽得到“女魔头”的充分肯定,但却变成了朋友都不认识的模样。可幸的是,安迪与“女魔头”交流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放弃了已有的一切,毅然离开杂志社,寻回了自己原有的幸福。
电影采用经典的蒙太奇镜头手法,影片开头,主人公在街上行走,通过电话亭、街上巴士、出租车、拥挤的人群等场景切换,她不断变换装扮。这是蒙太奇手法在此部电影中的最明显的体现,导演将T台设置在了街道,街道展示的是时尚圈的绚烂和刚涉世少女的多变惊艳的变装,给观众以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影片是传统的好莱坞式结尾,在观者看来是通俗的志向主义精神,安迪为了初心,放弃光鲜华丽的贵族式的生活,回到原点,并且坚决抓住属于自己的志向重新启航。当马琳达与安迪在街上相遇隔着车窗相视一笑,全片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救赎主义的光环也得以体现,为全片的结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一部职业题材的电影,但又不仅仅围绕职场的事情来完成整部电影的铺设,电影以正反前后相对照的手法:安迪对工作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名利场表面的光鲜亮丽和背后的勾心斗角,退让和替代,朴素生活和改变后的处处小心,而这些在外人看来都是惹世人羡慕不已的,这也是安迪自己争取来的。她当初被各同事耻笑,甚至因身材不够完美、被戏称为“六号女孩”,她不以为意。做出的各种选择,正面的、暗地的、有意的、无意的,都与安迪最后成就的人生息息相关。
安迪起初并不热爱她的工作,她不爱时尚界,但她会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改变自己,这是她的选择;而抛开一切枷锁,安迪再次回归本我,放弃令众人羡慕的工作从零开始再次成为普通一员,这也是她的选择,更是她内心心底的初衷。我们都知,生活即选择,人生道路千千万,十字路口的岔道口处,走向哪条道路都是由我们的选择决定,然而,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也要听从内心的真实声音,就如习近平主席所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和这个道理不谋而合,也更是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加出彩!
这一部看似只是喜剧的电影又不仅仅只拘泥于欢喜场面的描述,细品下来,又发觉是喜剧与励志片的结合,是志向与残酷现实相冲突的展现。我们可以在这部影片中真实感受到其他人物的存在,有实力却没有机会的奈吉,总想着成为像米兰达意义人物的艾米丽,一群生活在安迪周围的人生挚友。从这部影片中,不同人物都有着不同烦恼和各自想法,这种不仅仅将电影焦点聚集于主人公身上的独特电影展现手法让看似俗套的故事变得丰富多彩,也让观者更好地获得类真实世界里面的客观视点,安迪在剧中对名誉的渴望转到思索而鼓起志气选择遵守内心的过程也逐渐饱满。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你能看透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你会为自己做出选择,你想过这样的生活,这些选择是必须的!”在别人看来,安迪的确是得到了一份羡煞旁人的好工作,靓丽的外表、漂亮的衣着,可这些是她真正想要的吗?在与米兰达长谈后,她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她并不快乐的内心。她选择了离开,在我看来,这是她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恰好印证“得你所想得,选你所想选”:不是自己想要的,强迫自己占着,也只是一时,更是对自己的折磨。与其让自己内心受折磨,不如适时选择放弃,找回从前的那份快乐、单纯和生机勃勃的自己,做充实的年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安迪的结局是生活化的,是志向化的,新生活、新事业。在现实世界里要么选择追求现实生活,要么选择追逐志向生活,大多数的人会为了金钱名利放弃自我,甚至牺牲原有的一切。这让人类自身的品德品质遭受严峻的挑战,无数人活在以浮名虚利为人生最终目的的小我世界,真正需要的是我们从“千千万万人都想得到你这个位置”的虚幻梦境中醒来,冷静地为自己思索,选择自己所想,得到自己所得。
“是放弃感情与过去,获得万众瞩目的荣誉?还是放弃始终努力到如今的成果,回到成果?”这样的抉择瞬间是自我进化的瞬间,也是自我救赎的见证。《穿普拉达的女王》以影片的形式告诉我们“得你所想得,选你所想选”的重要性,最后我们也得遵守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人生圆满,让自己欢喜!
责编 曾伟杰 汤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