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古都之魅与现实之思

日期:2023-04-26 15:00浏览数:

《历史地理学十讲》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史念海先生所著。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在历史学与历史地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颇有造诣。而该书则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从我国的人口迁徙、古今气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等方面系统讲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相关问题,史料详实,逻辑严密,读后收获颇丰。

由于本人对于中国古都学甚感兴趣,加之史念海先生十分关注中国古都研究,并由此成立了中国古都学会,因而本文将结合相关资料来重点分析《历史地理学十讲》中对于中国古都的研究,并作一定延伸与思考。

一、中国古都营建考量

都城与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中国,都城往往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因而都城的选址与营建显得十分重要,其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及建制规模,都关系着一代王朝的发展与兴衰。史念海先生在该书中对秦汉及以后各时期都城的营建作了详细探讨。我认为其营建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古都的礼制营建思想。《周礼•考工记》是我国较早记载城制制度的典籍,这其中就体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制度对古代城市营建所产生的影响,即使城市构造具有一点的等级性与有序性。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史念海先生从长安城的地理位置、水利设施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重点论述了隋唐长安城的三座城——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城门多少、街道位置、东西周长等都极为讲究,具有严格定制,大致也反映了这一营建思想。其次是古都的地理位置营建思想。综合史先生对历代古都的研究分析可知,都城大都建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处,便于漕运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也体现了古人讲求“天人合一”,结合自然形成了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

二、古都学研究的“入世”意义

“为世所用”是史念海先生一贯的治学原则。史先生曾如是说:“作为一门学科,是应该为世所用的。如果不能为世所用,就难得存在下去。”确实,研究古都,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迎合当前建设的需求,这也体现了研究历史以经世致用的原则。史念海先生许多古都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也贯彻了这样的思想,例如《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论中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等。都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事古都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都城的构造布局,这对于建设现代城市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阅读史念海先生的相关研究论述时,我不禁想到了旧城改造的问题。北京在早期城市运动中,梁思成等人就认为改造北京老城既要保全旧城中心的文物环境,同时也避免新行政区本身不利的部署。同时他们提出了“新旧分制”的城市构想,这既能实现现实的发展,又能最大程度地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物与遗迹。而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很多的城市规划者,以西安为例,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都城之一,在这种“新旧分制”思想的指导下,古城区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明确提出整体保护原则。我们在了解了中国古都学的现有成果及相关知识之后,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古城区作为古都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与历史文化相协调的问题,影响着古都的保护和建设。由古都或古城细化至存在至今的古村落,这其中的道理应是大同小异,如何实现传统古村落“文化与经济齐飞”的“双赢”局面是值得我们后人深思的,也许我们应该从中国古都学的研究中找找灵感。

总之,在古都旧址建设现代城市和开辟新地建设现代城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更需要我们后人在规划城市过程中动脑筋、下功夫。我们理应本着“为世所用”的原则,在研究中国古都的过程中,思考如何结合古都特色进行城市建设,如何将古都学的研究成果切实应用到城市发展中。


一审 隋佳

二审 汪甜甜


上一条:拯救与治愈

下一条:围城人生,万丈红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