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德接触休谟之前,欧洲大陆是理性主义的主战场,理性主义也是欧洲大陆的主流思想。从笛卡尔与他“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开始,理性主义便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广泛建立和传播,甚至成为了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康德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哲学体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理性能力是全能的、绝对可靠的,凭借它就可以发现宇宙的真相。这是一种理性至上和纯粹理性的决定论,后来康德也将其称之为决断论。
然而同其他经验主义者一样,休谟则认为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起源于经验的,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就像他说的,“我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除非我尝一口。”休谟还认为人类的知觉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观和经验产生的印象,一种是由印象的总和构成的对应我们大脑里的观念。并且休谟认为印象来自于观念之前,人的认识是由印象到简单观念到反省印象到复杂印象形成的。比如,我们被火烧伤了,我们会感觉到疼痛并留下疼痛的印象,即使感觉终止以后这种印象也会继续存在,形成了火是会烧伤人的观念,下次再见到火的时候我们便可能产生畏惧的情绪。这种印象便是反省的印象,是从观念中产生的印象,最终经由不断的滚动以及与其他观念的相互结合最终形成了复杂的观念。
康德后来的认识论也继承了休谟的观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也在开篇就提出了人的认识是属于经验的这种说法。
在当时理性主义盛行的欧洲大陆,休谟不一样的极端经验主义思想引起了康德的注意。然而休谟并不仅仅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还是一个怀疑论者。休谟的两个质疑对必然性和独断论提出了根本挑战。一个是休谟对于经验的质疑,在本文第一段也提到过,休谟认为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但是休谟认为经验本身是不可靠的,本身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比如经典的天鹅论断,不管我们见过多少个白天鹅并且从未见过任何的黑天鹅,我们也不能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这些经验都是个别的偶然的表现,从而无法保证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休谟对经验质疑的背后是对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质疑,他认为不存在普遍的必然性和永恒的真理。休谟的第二个质疑是对因果论的质疑,如果说对经验的质疑是对知识本身的质疑,那么对因果论的知识便是对知识的来源和途径的质疑。人类天然有着依靠因果关系认识世界的本能,但人虽然能观察到一件事是随着另一件事情而来的,但是人无法观察到两件事之间的关联。这种因果的本能在康德的思想里面也是先验的能力。
休谟即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怀疑主义者,那么在休谟这里,自然会认为没有必然的规律和真理,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后来休谟受到科学的审视时,补充上了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空间和时间。在后来的康德那里,空间和时间也是不可或缺的先天纯直观,认为它们是不依赖经验存在的,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条件。
但关于人类的一切知识是否可靠的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做出了回答,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开篇就提出了人的知识是来源于经验的观点,但是他随后便尝试着探讨不依靠经验和感官印象的知识。在这里,康德提出了先验作为他哲学的核心思想。康德的哲学也被称之为“先验哲学”,他所讨论的也是产生知识的知识而非知识本身。先验归属于先天“在逻辑上先于后天”的范畴,但是先天中属于逻辑上先于经验的那一部分。像时间空间这些不属于经验的范畴,属于先天的存在,是我们直观的基准。而先验则是先于经验并且关于经验的部分,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如果知识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先验的则是纸笔还有作家,是这个知识产生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先天之后,先天综合判断的下一个关键词是综合。康德认为,人类的判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在此康德提出用主语宾语的包含关系来甄别二者,譬如狗是畜生此类宾语包含主语的内容归类为分析判断,而譬如人是有智慧的此类没有包含关系的、通过经验总结的非必然的判断则为综合判断。康德认为,分析判断是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但我们并不能从分析判断中获取新的知识,而综合判断则反之。至此,康德的理论和理性主义便产生了根本的分歧,根据康德的看法,如果我们依照理性的推理和分析来认识,那么我们便不会有进步。然而如果我们单纯依赖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我们所获取到的又不会具备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他将人类的进步认为是理性和经验的结合,也就是存在着既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又是始于人类经验的认识。至此,康德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套新的认识体系。
康德除了以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回答了休谟的怀疑,也从人认识能力的边界否定了休谟的怀疑。康德认为如果一切知识都是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那么我们质疑一切的的基本条件也应如此;如果将怀疑论贯彻到底,那么我们最后将去怀疑怀疑本身。然而如此自我指涉是没有意义的,就像用一套偏颇的理论去批判其他的理论偏颇,从而否定了这个休谟怀疑论问题的本身。
在休谟质疑知识体系认为一切都是主观判断,并没有一个大他者来保证一切必然发生时,康德则在此提出,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人类就在把一切符号化主体化,人类需要先天中于经验有关的也就是先验的一种的形式来获取经验,也因如此,人类的认识是有极限有范围的,就像狗的色视能力弱看不见人能看见的彩色世界,人所见的色彩同样也没有孔雀所见的丰富。贯彻怀疑论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超验的范畴。
在批判了休谟的理论之后,康德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建立了前反思的观点,认为在认识之前,我们必须考察自己的认识能力。康德在知识论中提出,知识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直观一个是概念。直观源自于我们的感性能力,而感性能力源自于我们的知性能力。物体通过我们的感性能力被直观,而通过我们的知性能力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概念,“直观无思维是盲的,思维无直观是空的。”康德认为是直观和思维共同构成了知识。但是限于人类思维和直观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所接触到的只是经过人类感官和思维加工出的表象,在表象之下,有着一个自在之物,它是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就像我们只能看见月亮亮面的“表象”就必须要有整个月亮这个“自在之物”的存在。
在理性主义泛滥的时期,是休谟不一样的声音使康德认识到唯理性论是走不通的,让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觉醒。”康德也是通过休谟的理论发现了唯经验论的失败,进而将其批判性吸收并发展自己的哲学,并在回答休谟的怀疑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虽然康德同样也受到了其他的哲学家影响,诸如启蒙运动时期的各位代表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休谟是对康德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审 曾亚妮
二审 汪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