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如何看待央媒评孔乙己?

日期:2023-04-23 20:13浏览数:

前不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忽然成了媒体的热点。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下的长衫。”“少年不识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我们无法准确知晓这些失意书生的真实身份,但大概可以猜想这是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生活中难逃窘困的青年人。

孔乙己虽然一袭长衫,读了许多年书,终于连秀才的功名也没有,总夹在咸亨酒店里与短衣帮们一起吃酒。走投无路的读书人偏偏要和孔圣人同姓,无奈替人抄写谋生,却又迫于生计有小偷小摸的恶习,难逃被人抓住毒打。终于带着十九个大钱的欠债不知所终,大约的确死了”。

流行的孔乙己文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激烈的自嘲,另一方面也是青年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一种宣泄,以达对内心的宽慰。但主流媒体发起的对孔乙己文学的批判,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网络热点忽而转变为孔乙己之辩的激烈攻防战。一边是年轻人们无奈自嘲,带着对命运的苦涩,另一边是主流媒体撸起袖子,扯开嗓子,苦口婆心,告诉年轻人们不,你不是,也不能是”“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而有趣之点在于,年轻人们是真想当孔乙己吗?无数个孔乙己的背后仅仅是年轻人自身的问题吗?

首先,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绝不是批判个人亦或是群体,他所要展现的是社会的病态,和时代的病症。鲁迅对孔乙己始终怀抱着同情且悲哀的怜悯色彩,而不是一味的批判。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盛行少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仍旧苟延残喘,难以发挥促进阶级流动的作用,读书也改变不了命运,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一辈子困在金字塔底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无法填平,精神的高傲与阶级地位的低下形成强烈冲击,刺激着读书人的脆弱神经。孔乙己是底层阶级的代表人,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鲁迅先生刻画这个典型人物,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即理想与现实的撕扯纠缠。

将时域转回当下的孔乙己热点,人固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又有谁对具体的,千千万万的如孔乙己一般的人负责呢?不幸的人们是鲁迅所看到的现实,病态的社会才是更为深刻的归因。

其次,年轻人难道是真的想当孔乙己吗,答案固然是否定的。年轻人们大多经历过寒窗苦读的阶段中国的高考制度培养了一代代人接受教育,涌入城市,每个人经过了无数选拔,淘汰。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消耗,投入了全家的希望,个人的青春,具体地看来,每个人所拥有的一切,都好像是自己挣来的。但走出高考考场,走出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奋力拼搏得来的一切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学历贬值的焦虑席卷大学校园,裁员的恐惧笼罩中年群体,每个人都陷在种种机缘所造成的泥潭之中,艰难地生活。此时,教材里的人物鲜活起来,学过的道理也重现眼前,对年少时见过的孔乙己难免生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慨。若稍微挖下去,就能发现,不光是有海归废物海龟废物,还有985废物末流211废物金融废物双非废物本科废物文科废物职场废物”……

而为什么主流媒体此次的规劝会引发激烈的反对,我认为原因在于他们依旧站在高处,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热点。主流媒体的文学解读激昂则激昂,开出的药方也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孔乙己脱不下长衫,人要积极面对各种可能的挫折,鼓足饱满的斗志,创造美好的人生——可这种解读的关键在于不是。不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所有的批判、鼓励就难免显得空洞、浅薄而不知所谓。多些理解,少些批评,也不要让它成为话题,默默欣赏,为每个人的一点点努力高兴,这个社会肯定会因此变得更有趣一点。从具体的人出发构成的讨论空间,也肯定比从刻板概念出发横加批判的言论修罗场要友善温暖得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近年轻人心里再提出建议也许会事半功倍。

孔乙己文学的流行展现一代青年人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精神困惑,也是一个社会的病痛之症。没有人想当孔乙己,从不识”到读懂的过程,其实失意书生便已经从《孔乙己》中看见了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在这一句话的自我排遣中,脱下了长衫。那个原来我们觉得与自己绝无关系的人的生命中也有着自己的影子。这也是阅读小说的意义:从光怪陆离的故事中,看见命运的交叉,理解生命不堪的可能性,也就因此更懂得坚忍的意义。也因此,人的世界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础。



一审:何之怡

二审:陈蓓


上一条:乌卡时代里的寄托 ————寺庙上香的祈福

下一条:倍速时代: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打动观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