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魏巍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部队指挥所,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部队指战员的采访,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战地通讯。文章最早发表于195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生动描述了志愿军部队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顽强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艰苦历程,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志愿军浴血奋战的赞美与歌颂,极具感染力。
魏巍用一系列问句,在鲜明的对比中展现了汉江阻击战的艰难与壮烈。“可是他们不是用了二十分钟,他们是用了九个多师的兵力,用了二十天的时间,用了一万一千多暴徒的血,把这些银色山岭上的冰雪涂成了红的”,所用颜色鲜明,对比强烈,可见在这场战争规模之大,状况之惨烈。接下来句句设问,凸显了美军装备的齐全,军备的强大。而明明“他们所有的都拿出来了,他们所能够做的,都毫无遗漏地做了”,却依旧不能前进。从而引出饱含情感的一句:“这就是在敌人的面前,在汉江南岸的狭小的滩头阵地上,隐伏着世界上第一流勇敢的军队,隐伏着具有优越战术素养的英雄的人!”时值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内积贫积弱、经济衰败,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强国,生产总值几乎为当时中国的二十倍。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仍能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志愿军的必胜的信念以及背后代价的惨重。
魏巍用饱含英雄主义情感的描写,在精微的细节中表达着对战士的赞美。“他们用干焦的嘴唇吞一口干炒面,咽一口雪,耳朵听不见,就用结满红丝的眼睛,在腾腾的烟雾里,不瞬地向前凝视。”在浓烈的战争气氛中,魏巍写稳重的团长,写日夜操劳的师政治委员,写辛九思王志成这些在前线奋战的战士,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连队队员们……每个人都信念坚定,或严肃认真地统筹大局,或满怀希望地坚守前线。“战士们,他们就是这样的战斗着,就是怀着这样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心灵坚守着。”读到这里,很难不为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动容。而最后“可是胆怯的敌人,在我们撤退的后两天,还不敢踏上那闪射着英雄光辉的银色的山岭”,更是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感情饱满热烈,充满英雄主义的气息,让人肃然起敬。
魏巍用亲切的词句,在常见的对话中传递着胜利的信念。尽管艰难,尽管惨烈,我们却能那些普普通通的对话中感受乐观与坚定。“今天,我们的武器不如敌人,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我们还要战胜他。我们的本事就在这里!我们的祖国会知道我们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师政治委员的激励,鼓舞人心;“中国人过去总是在你们的脚底下,今天,你们该低低头了!”排长的声音,振聋发聩;“现在,已经春天了,老百姓的地还没有种上,他们将来吃什么呢?……假若美国鬼子打到我们的祖国,像这样的炸,像这样的烧,咱们国又不比朝鲜,人是那样的多,村庄又是那样的稠密呵!……”战士的心声,感人肺腑……这些对话,发生在战场中、阵地上,饱含着战士们的激情,对胜利的信心和对家乡的热爱,感人至深。
抗美援朝精神体现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中,其价值值得我们继续发掘与发扬。魏巍的作品用激情的笔调,直抒胸臆,表达着对战火中顽强不屈、具有强烈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战士的赞美,体现着中朝人民深厚的情感。通过作品,那些淳朴与温暖的细节展现在我们面前:小战士立功的热忱,为朝鲜人民流泪的善良,反击敌人时的激昂……七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太多的视频或数据来完美再现当时战火纷飞的场景,却能通过文字体味残忍战争背后的坚强与乐观。这是抗美援朝文学的意义,这是战火中赞歌不断的意义。
“这两个胜利汇在一起,就是我们祖国人民所看到的──汉江前线歼敌两万三千余人──那个凝结着许多日日夜夜无数英雄故事的数目字”。先烈的英勇,谱写着战火中的赞歌,也将不断激励着我们不忘历史,深爱祖国。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