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浮云朝露,带露折花。悲风微凉,沧桑之感,悲怆之心,待品待悟。
一本《朝花夕拾》缓缓翻开,细细斟读那回忆的记事,那于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含着深沉而又深刻的悲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此书原作《旧事重提》,后却被鲁迅先生改为《朝花夕拾》,这似乎是别有一番味道,是将那过往的回忆比作夕拾的朝花,真是颇妙,无疑是添着几分诗意、几分色彩。鲁迅先生也曾言道“这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那便还真是“旧事重提”,他在纷扰中寻得一点闲静,将心目中的离奇与荒芜于纸张中呈现。
朝花夕拾,是中国旧式家庭的缩影,是邻里之间的冷漠。在这个封建的家庭中,父辈与子辈的矛盾和互不理解,造就那样的性格,这或许是导致了鲁迅先生对封建家庭的控诉的真正原因。是《五猖会》那个看庙会却被要求背书而若有所失的鲁迅,抑或是《父亲的病》中那个父亲临终前大声喊叫反而加重了父亲的痛苦而追悔莫及的鲁迅,是每一个无奈的他、是每一个矛盾的他、是每一个沉重的他。而邻里之间,令人印象最深的便就是《琐记》和《父亲的病》中所出现的那位衍太太。表面上是和蔼可亲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那个时代中爱搬弄是非、心术不正的那种人的缩影,她总是戏弄孩子,总盼着邻家小孩子干坏事,甚至她还怂恿鲁迅窃取家中财物,之后流言传来,也令少年时期的鲁迅蒙受了流言之苦。这不单单是来自周围人的不分是非、冷漠,也是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冰冷,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朝花夕拾,是对师长的崇敬,对亲友的怀念。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热情淳朴,给幼年的鲁迅极大关爱,让他体会到了温暖;是《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不拘小节却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鲁迅没有民族偏见同时还给予其帮助,让他觉得没有偏见;是《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充满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与鲁迅留学时相识,让他感到志趣相投。这里的每一个形象,他用笔一一记述,所经历的感人事迹,所塑造的动人心弦的人物形象,一面赞颂他们的优秀品质,也表达了他深沉的怀念。
朝花夕拾,是对封建思想及制度的深刻批判,是对资产阶级文人本质的揭露。对封建的批判,是《二十四孝图》中反感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让他认为封建的孝道是如此的虚伪,是骗人的把戏;是《五猖会》中父亲命令背书,让他对封建教育反感、批判、否定;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枯燥与无趣和百草园的欢乐那样鲜明的差异,让他对封建教育开始了抵制与反抗,是封建思想里的每一幕迫使他一步步产生了摆脱的念头。对资产阶级的揭露,是《狗·猫·鼠》中鲁迅的仇猫,是对那些自居前辈的资产阶级文人的深深讽刺,揭开现实社会中那些像“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鲁迅先生的书大多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或许当翻开书细读,第一遍读罢,你会认为他笔下的人、事、物是如此奇怪,当你再次去细细品味,方能懂得他所记述的,是他所看到的那一个时代缩影,那一块时代烙印。《朝花夕拾》这本书就像一幅图画,让人赞叹;这本书就像一部电影,耐人寻味;这本书就像一杯茶,回味无穷。翻开这回忆记录,似乎看到了那个向往自由、内心依然保持着心底的那份热爱与童真的周树人,尽管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如此的虚伪、残酷和腐朽。然而于其文字中,却依然感受到鲁迅先生内心深深的悲怆之感,无论是对师长亡友的怀念,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他用那炽热的情感,用那厚重的笔墨,向当代人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真实写照。
或许有人说《朝花夕拾》是一本充斥着个人色彩的散文集,这也并没有说错,这里每一字句都富有一种洒脱适性的风格,这可能是一份鲁迅先生抵御漫漫黑暗的光明力量,亦或是他内心世界的一份柔和,也是内蕴之中那深沉而又深刻的悲怆。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