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桃花扇》,歌尽了明末秦淮河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与明朝遗民的无边大恸。每当我再次读到这部传奇剧本,我都会为剧中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感到惋惜,更会为那批热血救国却终究无能为力的既坚强又软弱的青年感到惋惜。本剧本借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多少年来被改编成各种戏剧作品搬上舞台,传唱不衰。这次我想谈一谈这个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剧中的体现,并着重分析一下女主人公李香君和男主人公侯方域的人物形象。
明末的秦淮河畔酒肆楼台林立,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桃花扇》的故事便发生在此时此处。李香君是秦淮名妓,她幼年因家道败落而漂泊异乡,随养母李贞丽改姓李,她面容娇美、歌喉圆润、通晓音律。后来,复社文人领袖侯方域经杨龙友介绍认识了李香君,二人情意绵绵订下婚约,侯题下一首诗在扇上赠予香君为定情信物。后来,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为笼络侯方域,缓和与复社的关系,便出资以重金置办妆奁促成侯李婚事。香君得知妆奁来源,痛斥奸党阮大铖并强行退还妆奁。再后来,侯方域遭陷害投奔参军史可法,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当侯李二人栖霞山再度相逢时,已是国破家亡,满目疮痍,在张道士点悟下,二人双双出家。
《桃花扇》虽写侯李爱情,却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明末那个大厦将倾的年代,原来社会百态如此参差,有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有享受末世最后欢娱的享乐者,有慷慨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者,有心怀家国却软弱无能的文人群体,也有虽然弱小但竭尽所能抵抗奸邪的风尘女子。侯方域作为复社领袖,他是进步的,他先前就与一大批文人结识,在与阉党、外族的斗争中力图救国,尽管很多方面他不敢于付诸实践。到了国破家亡之际,他终于也妥协了,他不敢向前,贪恋温柔乡,最终在他人点化下出家。这就是气节与软弱并存的他。香君虽然身为歌妓,却常怀赤诚爱国心,她在秦淮河的繁华中歌唱爱国者的志气,并在自己所能触及的极限中抵抗权奸。她为反对阮大铖而却奁,为拒婚而磕得头破血流,血溅诗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其实,侯李二人从来不是仅仅因为对方外表而相爱,他们本来就深深地被对方的爱国气节吸引,李香君深爱的是那个风度翩翩、心怀社稷、爱国进步的侯方域。
有一些人质疑难道明亡了就不能谈恋爱了?侯李二人非得出家?其实,我认为是这样的。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李香君对侯方域的感情最终发生变化了,她不相信侯方域竟然会束手无策、如此软弱,好像不是她心中那个侯郎了。其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难以有家。这其实也是戏剧化的手法处理,这样的结局是强烈戏剧冲突下的必然结果,凄凉落寞的结局更利于作者的情感抒发,兴衰之感更盛,更能衬托出大背景的亡国之悲和爱国人士的爱国之心。
当然,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昔日的异族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能看到过去人们的悲欢离合,看到各色各式的世事人情,从中汲取到很多养分,更勇敢地向前。无论怎么说,《桃花扇》歌颂了矢志爱国的民族英雄和底层人民,关照到了部分被人们所误解忽视的女性群体,它是伟大的戏剧传奇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学文化史上的绚烂瑰宝。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