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这句包含真诚与爱的台词出自经典的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如今距这部电影上映差不多已过去二十年,关于教育的话题不断有新的电影在进行着阐释。然而,当我们在一个阳光的午后重新打开这部舒缓的影片,它依然有唤醒沉睡在每个人心底的爱的种子的神奇魔力。
这是一个平淡而又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前往塘底不良少年寄宿学校当音乐代课老师,并用他敏锐的观察力与耐心实现了他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救赎。马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少年们的一生,也实现了他心中不断创作音乐的梦想。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激动情节,但却直击观众的心灵港湾,让人不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电影通过从冷到暖的色调变化揭示着整部影片的情节走向。影片刚开始是一个法国乡村了无生气的冬天,配上灰蒙蒙的色彩,十分契合当时马修心灰意冷的心境以及在学校受尽打骂责罚、生活充满痛苦的孩子们的处境。当马修发现皮诶尔在教室里偷偷唱歌时,色彩开始向暖色转变,预示着故事开始向光明的方向转变。当皮诶尔正式加入合唱团时,色调骤然转变为橘黄色,合唱团慢慢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马修也变得积极起来。马修的出现就像是一道光,一盏明灯,用博爱照亮了这些“问题少年”的人生,让他们有了对未来追寻的希望与勇气。最后马修虽然被辞退了,但电影的色彩却变得愈加明亮温暖,孩子们用纸飞机的方式送别老师,预示着马修相信这群孩子们将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当然,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为观众带来美好视觉的享受,更能蕴藏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中的主人公马修老师用爱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自由平等与博爱。对于教育者来说,这种博爱的教育精神在当下也是难能可贵的。马修不愿看到教育所里的孩子这么小就坠入无边的悬崖,便通过音乐的方式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最终感化与影响了孩子们的一生。在当下,许多老师也用身心诠释着什么是“爱”。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的众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老师层出不穷。他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相信“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也许有一天,当孩子们长大了,小时候学的知识已忘却,但是他们会永远记得那个曾经帮助过他们的老师。
而与马修形成对比的校长则是冷酷、古板和呆滞的代表,他以“行动—反应”作为教育的宗旨,在推行教育中显示出强制性教育及模式化教育中的不足。他将学生们当做小动物,只是开展刻板的和简单的行为模式化训练,这种教育形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剥夺和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更多的是满足升学的需要,学生们的天性和想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在日复一日的模式化训练下,学生们渐渐变得像是一台机械,为达到目的而不断地运转。幸运的是,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双减政策”的实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们肩上的重担,对体育考试的严格要求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户外运动时间。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能给予孩子们的成长以更多关爱与平等,用“爱”去感化幼小的心灵。正如电影所说,每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我们不应该让这些天赐的珍宝受到伤害。
教育不仅仅来自学校,孩子们接触到的更多是家庭教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都是寄宿于学校,与家人接触的时间很少,每天负责看管孩子们日常作息的马修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长。而从电影中的细节细细品味,我们不难看出马修对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关爱——“为睡熟的孩子盖上被子,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每一个孩子平等对话,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像马修这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认为孩子不懂事,自己为孩子做的一定是正确的,却很少考虑到孩子是怎么想的。这种家庭教育的模式衍生出了许多家庭悲剧,许多孩子因为父母的意愿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与梦想,也有孩子因为与家长意见不合得不到理解最终疏远亲人。为了减少这样的悲剧以及对情绪的不必要消耗,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对孩子的爱正确表达。虽然现在的家庭教育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与改变下,“爱”的意义能够得到更好地诠释。
《放牛班的春天》以寒冬开始,以春天结束,孩子们的心由冷酷转变为温暖。马修的离开并未让人感到遗憾,因为爱的种子已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电影一边用平静的口吻讲述着情节,一边鼓励我们用最纯粹、最温柔、最真诚的态度去诠释爱的意义。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