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即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国产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国产电影的质量,所以我今天以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否能使国产电影的质量的提升为标准来判断该制度设立的利弊。我的观点是: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弊大于利。接下来,我将从逻辑论证的角度来论述我的观点。
首先,保护月的目的是在缺少了海外卖座电影威胁的情况下,保护我国本土的优质电影。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以赚钱为目的,口碑和评分很低的电影却纷纷赶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上映,致使保护月上映的国产电影的质量不断降低,削弱国产电影核心竞争力。2013年上映的富春山居图,豆瓣评分3.0,票房3亿。2016年盗墓笔记为了赶上国产电影保护月,不经完善,匆匆上映。这些烂片却因为受到保护月的特殊“照顾”而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成绩,2012年到2016年国产电影保护月上映的的电影豆瓣评分从5分下降到2分,保护月却让那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电影也大赚一笔,长期以来,形成了国产电影附和市场庸俗,忽视艺术属性,只追求票房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国产电影质量的提升。
第二,保护月产生了低质量的国产电影扎堆上映的乱象,导致市场不良竞争环境,使观众对国产片信心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保护月上映的仙球大战,海鹰战警等国产电影票房全部扑街,调查显示:20%的观众认为国产片剧情老套,31%认为国产片缺乏想象力。国产电影保护月正值暑假档,有着庞大的消费人群。而国产电影在保护月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却让越来越多的烂片透支着观众的信任。制作粗制滥造的国产片在保护月扎堆上映只会让观众不愿意进入电影院,失去观众的支持,国产片的口碑下降,显然不利于国产电影的发展,无法真正起到促进国产电影行业发展的作用。
第三,我国一直在限制外国电影的进口量,而保护月的设立就像是母亲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反而不利于它的成长。国家对进口电影的限制政策就有长达68条,并且规定海外大片在华分账比例为13%。说明国家为保障国产电影的发展,本来就对海外分账大片就有较大的限制,而设立保护月反而让国产片成为了“温室的花朵”。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到2018年,国产电影保护月中每年约有60到80部影片上映。品质良莠不齐,平均只有十来部电影爆红。而这些爆红的电影本身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即便不在保护月上映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剩余的50几部影片理应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那是否要为低品质的国产电影设定个“保护季”,不断刷低底线?假如有一天国外影片通过互联网免费允许我们观看,那么国产片还能在保护月的“怀抱”中待得下去吗?被动的自我保护只能永远处于被动的态势,不如用智慧和汗水来打造高质量的经典影片,国产电影最终必须要靠自救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
最后,保护月为电影产业带来的利我们不能否认,但保护月却将所有的选项都变成了国产电影,打破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让低品质的电影在政策的包容下投机取巧,是不合理的行规纵容的结果。综上,我认为,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设立弊大于利。
一审 曾亚妮
二审 汪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