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追忆过往,朝花夕拾

日期:2023-03-19 14:54浏览数:

“朝花夕拾”意为早上的花儿在傍晚拾起,但傍晚拾起的花儿与早上绽放的花儿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必然融合了作者对过往与现世的思考。有经历才会有所得,人总会在经历了世事之后才会有所感触、有所启发,正如鲁迅先生在年老时追忆起过去的经历,思考自身如何从懵懵懂懂的孩童成长为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由此展开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叙述与感悟。文章既有真挚的情感抒发,也有对当时现状的讽刺。

初次接触《朝花夕拾》合卷,是我在初中课本中学习到选自其中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的我坐在台下懵懵懂懂,浅显地理解着老师在讲台上的讲授,却并不太能领悟先生耐人寻味的字字句句,只是羡慕于他在百草园玩耍的无忧无虑,感慨于在三味书屋生活的乏味无趣,却忽视了深藏于文字背后的对于旧时私塾与封建教育的反思。彼时的封建主义教育正是为封建阶级服务,而读书的孩子们只能被迫接受着教育带来的束缚,压抑着自己的天性,渐渐沦为封建制度的奴仆。慢慢成长到高中,我便去书城买了这本书,这才有机会摊开书本,细细品味纸页间的每一个文字——整本书有着温馨回忆与理性批判的结合,我经常要读好几遍,才能透过对于先生童年生活的回忆去发掘当时社会的不堪。

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藤野先生》对人物与情节的描述,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日本留学期间的鲁迅先生遇到了令他感激一生的导师——藤野先生,却由于重重原因离开导师,归国从文的经历。“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这简单的文字叙述,便足以表现藤野先生对待学生与工作的细致负责;“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刺耳”表现了鲁迅面对日本学生看到电影中中国人被枪毙后欢呼的不满与失望。社会心理的畸形化使得鲁迅先生意识到,仅仅通过医学无法驱散国人头脑里的迷惘,更无法根治日本人心理的污浊。于是自此之后,他告别藤野先生归国,选择弃医从文,用笔墨的力量唤起人们救国救民的热情。文字直白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但我们却难以读透他文字背后关于自己今后人生抉择转变的复杂心路历程。

整本书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回忆录,回忆录里不乏先生对童年青年美好生活的记录,更有通过对他年少经历的讲述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有着他独有的文风。拜读过多位民国作家的文章后,我们会发现他的文字总是能很轻易地被识别出来,即使后来有再多的人模仿其文风,也难以掌握他文章独有的味道。他的文字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从不遮遮掩掩,对人的褒贬总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是有血有肉,值得我们细读深悟。

当下,我们读者在这里,将彼时的朝花于此时的落晖下再次捡拾起,去佐证当时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去觉察先生对新时代的希望与期盼。旧社会的制度与心理是浑浊不清的,仅凭借少数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什么,但在先生的认知里他可以尽力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唤起人们警醒。他深切期盼着,一切新生活的水雾气终有一日会弥漫于人们藏尽污垢的心底,使得那些人在新的浑浊暗流卷来时,能够寻找回自己干净且清醒的内心。

一审:李紫涵

二审:朱铃


上一条:留骨而贵

下一条:寻觅旧时代女性的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