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道德与信仰的对抗

日期:2022-11-24 18:21浏览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透过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俄国专制统治下穷苦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的品性会在人性的考验中发生转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拉斯柯尔尼科夫制造了一起性质恶劣的杀人案。在他杀人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堪称妙绝的心理刻画手法将主人公内心矛盾的斗争过程细腻且真实地展现出来。笔者追根溯源,认为这场矛盾运动过程是一场人性的考验,源于社会道德与个人信仰的冲突与对立。

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所以谋划杀人事件,是因为残酷的生存现状使他产生了独特的信仰。他的衣着极其寒酸,即使是穿惯了破衣烂衫的人,也羞于穿他这身衣服上街。他住在彼得堡贫民区的一间斗室里,那个房间可称作是一间狭小、低矮的“船舱”。如此贫乏的物质条件激起了他的仇富心理。那个干瘪的、愚蠢的小老太婆对社会并无贡献,却占有着丰厚的物质财富。杀人事件是他对贫富差距悬殊的控诉,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强烈反叛。他对于人类意义的信仰就在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关系中生发出来。他将人类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认为对社会有贡献价值的前者可以为维护他的价值不择手段,而看似无价值的后者只能如蝼蚁一般履行基础的繁殖义务。在经济不景气、人民普遍生活艰苦的俄国社会,社会道德体系也在悄然崩塌。为了生计,一位父亲竟然能甘心让他的女儿沦为妓女,自己却成日借酒浇愁。正是因为目睹了道德失落的惨痛现实,拉斯柯尔尼科夫将自己代入了“不平凡人”的身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践行着他的信仰。对社会道德的失望情绪使得个人信仰占据上风地位,进而逐渐支配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让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杀人事件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无休止的精神痛苦之中,这归因于人性中包含固有的道德因子。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然成为基因,印刻在人类的人性中。只要生而为人,他就必然要遵守人类共同生活的原则和规范。同类相残对人类的繁衍起阻滞作用,也违背了人的基本良知,因此无论在哪个民族、时代、地区,这都是为人所唾弃的事件。当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回到家,他感觉自己要疯了,浑身冷得要命,还猛然地打起寒颤,陷入了恐怖的梦魇之中。信仰与道德良知在他的头脑中产生了激烈的对抗与冲突。和陈述信仰时的自信与坦然相比,践行了信仰的他惊慌失措,疯狂地掩盖着犯罪痕迹。当周围人都谈论这起案件时,那无形的舆论压力无疑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时刻压迫着拉斯柯尔尼科夫敏感的神经,但是愈发强大的道德力量只是将信仰隐藏在了激烈的恐慌情绪下,并未使它改变或者消亡。虽然通过杀人事件,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不平凡人”,并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生理想,但是在和索尼娅袒露杀人事件实情时,他依旧表达出自己想要成为拿破仑的愿望,展现出自己的救世情怀。这就说明信仰从未消逝。

宗教使得个人信仰臣服于社会道德之下,最终导致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的结局。索尼娅这一女性角色代表着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她逆来顺受的人格和主张用苦难涤荡灵魂的观点都深刻地影响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当他无法逃避自我内心的惩罚时,宗教就成为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在索尼娅的世界中,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承受不幸,就能得到上帝的救赎。通过将基督教中的原罪说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此时经受的心理折磨相互联系,索尼娅成功将他引上了一条“复活”之路,而拉斯柯尔尼科夫并未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自首在世俗意义上是他受到社会道德制裁的标志,但是这并不能对他信仰的崩塌起到决定作用。狱中的他仍旧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并不能接受他在成为“不平凡人”上的“失败”。由此可见,道德仍旧只是使得信仰退隐,而不是消亡。

在道德与信仰的对抗中,两种力量无论怎样地此消彼长,都不可能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消亡。来源于社会关系的道德和来源于社会环境的信仰,共同作用于他的精神世界。人性中的良知使他陷入无穷的懊悔,不能通过自我来实现的理想又使他陷入疯狂的焦虑状态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被压迫着的同时代俄国青年们。国家唯有维持一种良好的社会状态,才能让青年在高尚道德的影响下树立健康的信仰,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实习编辑 汪甜甜 刘佳颐


上一条:教育之道,后世之师

下一条:秋色半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