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教育之道,后世之师

日期:2022-11-24 18:22浏览数:

教育,一个贯穿古今中外的词,其带来的影响也往往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教育应当怎样进行一直都是一个值得人们探讨思考的问题。电影《死亡诗社》就是一部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却引人深思,让人如深夜闻钟心头一震。

影片大致讲述的是在一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精英中学里,来了一位与这个沉闷环境格格不入的老师,基廷老师从不按照教材上的模板来教,他的课也很少在室内上。这种“离经叛道”的教学方式无疑如草原上过境的猛烈飓风,在学生们心中掀起了波澜,独属于青春的热情彻底的被基廷老师点燃了。向往自由的他们在严苛的校规下偷偷建立了一个名为“死亡诗社”的组织,半夜溜出去在山洞里念诗;他们在足球场上自由而热烈的奔跑,释放着青春的激情,少年们有人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热爱的姑娘,无论结果,只享受过程;有人听从内心的声音反抗学校的统治,虽鲁莽,却勇敢;有人战胜了自己的自卑与寡言,重新拥有了信心和勇气。阳光铺洒在大地上,似乎一切都在变好,但学生们又如何能与强大的学校和家庭双方对抗呢?学生中有一名叫尼尔的少年,他热爱文学、热爱表演,他的父亲却让他学医,或许是基廷老师唤醒了他内心的渴望,他偷偷参加了学校的戏剧表演,但这件事被他父亲知道了,父亲彻底地否决了儿子当演员的梦想并准备将他转到真正的军事学校读书。尼尔最终用悲剧式的自杀表达了对父亲的反抗,令人感到更加可悲的是尼尔的自杀没有唤醒他的父母和学校,他们认为是基廷老师导致了他的自杀,并开除了这位睿智的老师,但所幸这位老师在学生们人生中的短暂停留,让他们已经懂得了何为自由、何为真理。影片尾声处,学生们以站上课桌朗诵诗歌的方式,目送着这位人生导师的缓缓离开。

死亡诗社,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沉闷压抑,但它的另一个译本的名字却是春风化雨,如此的朝气蓬勃。这矛盾的影名恰恰也反映了这部电影交杂的许多矛盾冲突,有时弥漫着浪漫和激情,有时又充满着压抑和绝望,让人艳羡、让人不舍、让人顿悟。其中最主要的冲突就是两个,一个是学校教育,另一个是家庭教育。

基廷老师曾经也是这个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这样一个沉闷肃穆宛如教堂的学校可能并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好的回忆,那为什么他会选择回到这里?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懂得被支配的痛苦,他才回到这里,去帮助那些在理想和压迫间挣扎的孩子们。他第一堂课将学生们带到了校史馆,告诉他们要珍惜时光,把握当下,去勇敢追逐自己热爱的事物;第二堂课让学生撕掉诗集扉页上教条化的鉴赏诗歌的导言,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文字的力量,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的思想者”,鼓励他们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他站在教室的讲桌上,教每个学生用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他是学生们灵魂的引路者,即使他终究不为那个死寂的时代所容,但追求自由与热爱的想法已经牢牢的融进了学生们的血液中,终会伴随着他们漫长的一生,温暖他们未来无数个岁月。这是上世纪西方拍摄的一部电影,但片中压抑的校园环境和我们许多的中学校园如此相似,严格的校规和作息时间,沉寂的课堂,写不完的卷子,许多人说你的目的只有考大学。前些年某中学因为“高考工厂”这一称号在网上火出了圈,引得无数学校去学习观摩,我对这个口号却只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学校是工厂,那我们这些身处其间的学生是什么?是工厂流水线上加工制造出来的相同的物件吗?还是里面只会埋头读书没有灵魂的机器?我们并不是,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们那么拼命地努力,应是为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热爱的东西,而不是成为一台只为考名牌大学的机器。诚然,这种管理方法很好的迎合了当下的高考模式,但大多数人进入大学后,更多感受到的是无所适从的迷惘和了无生趣,也许有人会像升级打怪一样读硕读博,有人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麻木的日复一日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但当他们在某个午夜梦回时,细细回首发现的却只有生命的空白的灵魂的空虚。学校应教会学生的是独立思考,给予的应该是帮助迷惘的学生找到自己的理想,并提供让他们实现自我的平台。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的目的只有考大学,让他们知道学习仅仅只有书本上的几何代数,诗歌鉴赏也有了公式化的模板。事实上精神的建立,思想的塑造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形成善于思考自我成长的思想一生都将受益无穷。

有一种孩子,他们从出生开始便被父母规划好了道路,他们时刻处在父母的高压统治下,这种孩子一般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顺着父母的心愿,成为社会上所谓的精英;如果他有幸觉醒,大多会走向灭亡,但这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谁都无法定论。尼尔则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心怀热烈,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他父亲是一个刻板的现实主义者。父亲极高的期望压得尼尔寸步难行,他从不许反驳父亲的话语,他们每一次的对话都以严肃的“好的,父亲”结尾。但总有一股年轻朝气的力量存在于他的心中,这种力量并不来自于基廷老师或是谁的赋予,这种追求美好的勇气是每一颗年轻的心本该拥有的。他会不顾校规,组建这个诗社并成为了领导人;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参加了学校的戏剧表演。我看到,当他站在舞台上的时候,眼中迸发出的热烈,脸上荡漾着从心底浮上来的笑容,那是一种梦想被实现的满足。可这热爱被父亲贬的一文不值,他像质问犯人一样质问尼尔,那一刻,尼尔没有大吵大闹,他顺从地点点头,转身在黑夜中用父亲的手枪将自己送去了天国。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一个有梦想却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人更加可悲,他已经达到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梦想可能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全部意义,既然无法实现,那不如就此毁灭。尼尔用最极端也最不可挽回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反抗,设身处地地去想,是接受命运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还是就此结束,我无法做出比较。更令人叹息的是他的父亲从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即使在他死后也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父母们常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从未问过这到底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不仅要背负自己的人生,还要背上父母的人生,他们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父母的控制下变得只剩黑白。孩子都是因为父母才来到这个世上的,但不是为了父母才来到这个世上。谁都不能操纵别人的人生,孩子们应该是成长而不是“被成长”,父母和孩子间应该有平等的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孩子首先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书中的女主人公也以同样悲剧式的自杀反抗母亲强加在她身上的期待。他们都不愿在被钢筋水泥环绕的都市中,渐渐忘了自己心中的热血和最初的理想;不愿成为别人艳羡的精英,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的活着。

同样是关于教育的影片,如果说《放牛班的春天》是有关“坏孩子”灵魂被救赎,指引他们走上正道的故事,那《死亡诗社》则是解放了“好孩子”的灵魂,解决了属于正道上的迷惘与无措。现今教育确实匮乏了许多的东西,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这现实,也至少要保证我们自己心怀信仰。

这部影片其实讲述了许多东西,很多的场景都让我深受震撼。电影所讲的是教育但又不仅仅只是教育,友情、爱情、人性、自我救赎等等许多的以我浅薄的文字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遇见一部好的电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文章的最后,我想用死亡诗社的入会词作为结尾:“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之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实习编辑 朱铃 吴仪

上一条:“疫情试点”是新形势下的正确决策

下一条:道德与信仰的对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