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双十一”提前,是吸引还是消耗?

日期:2022-11-22 19:33浏览数:

还未步入十一月, “双十一购物节”第一轮预售定金活动就已然谢幕。不少网友感叹“还不知道双十一开始,它就已经结束了”“双十一时间还没到,快递已经到了”。从前些年人人蹲守1111日零点优惠准时清空购物车,到今年的10月底就结束定金支付,“双十一”开始的日期被明显提前,活动日期范围也悄然扩大。

“双十一”之所以提前开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售活动。预售究竟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购物优惠,还是为了利用活动噱头割消费者韭菜?就今年来看,京东的“双十一”活动早在1020日就拉开帷幕,淘宝、天猫也紧随其后,在1024日抛出优惠券和红包,宣告活动开始;各平台预售的截止时间均设在1031日晚八点。按理说,启动预售活动对于商家和买家来说是两全的事情:对商家平台来说,预售活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网民网络消费,商家可以短期内收到更多的订单,预留足额商品,进而避免货物大量积压或备货不足的现象,且优惠券有利于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增加消费者粘性;对消费者来说,预售是以分段付费的方式,让自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然而实际上,许多消费者结账时发现,购物车里的部分商品价格被商家偷偷上调,在平台的规则下,预售的价格并不比正式开售时的现货的价格低;部分商家将商品分量减少,平均下来的物品单价并不低。这是否是一种诈骗?相关律师表示,商家并无宣传“预售是最低价格”,在法律上没有过错。因此不少商家利用这处漏洞玩起文字游戏,利用品牌效应割消费者韭菜,对消费者进行了隐形的欺骗。可喜的是,中消协2021年发布购物提示后,逐渐有清醒的消费者开始比较价格理智选择,但更多消费者仍沉浸在促销和满减券的喜悦中,掉入商家的数字圈套,在未知或是自愿的心态中被割了韭菜。

对消费者来说,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是在吸引自己进行网络购物还是消费自己的精力和激情?这要从“双十一”的由来说起。“双十一”源于20091111日淘宝商城的网络促销日,尽管当时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期效果,“双十一”活动也得以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提供优惠,少走弯路”应该是消费者和商家间达成的共识,是消费者购物和商家售物的初心。然而面对商家背离初心的销售风格,越来越多消费者感到自己“被骗了”,感到自己的信任被套路所磨灭。与此同时,平台规则也在煽动消费者情绪,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平台规则太烧脑,优惠时间太短暂”。的确如此,随着“双十一”活动的逐渐升级,消费规则也在不断进化。但就大部分消费者感受来看,满减凑单、跨店红包、整点优惠券的规则并不让人感到有趣,反而是让人捉摸不透;满减限时像是在催促自己付款,让人难以冷静审视自己的需求。不少年轻人在补尾款时感到“痛苦”,“月末只能靠花呗”,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理财存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和“双十一”良好的预售效果是相互冲突的。

由此看来,虽然时下“双十一”仍是火热的购物狂欢节,但长此以往,“双十一”的活动或将成为一场热闹的骗局,在无形中消耗尽消费者的信任和激情,让人再难以投入其中。如何改善这种“大众伤神,商家焦虑”的境况,提高消费者购物活力呢?首先,商家需要明确活动初心,不要为获取更多利益而违背活动本意,让消费者失去信任;其次,平台需要听取消费者意见,尽可能减少各平台间信息差,不要制造所谓的文字游戏,消耗消费者精力和时间;最后从消费主体来说,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理性消费,同时要根据实际经济实力进行消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切莫“冲动欲望透支未来”。我们仍然期待,在未来,人群可以更加自由放松地直视自己的消费欲望,网络平台也能达到“全民消费大狂欢”的效果。



实习编辑:陈蓓 杨宇涵


上一条:你好,师大

下一条:“爬在X大”活动的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