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法律底线不容“爆破”

日期:2022-11-15 19:16浏览数: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某中学老师上网课后去世的新闻引发关注。其女儿称,该老师在上网课时曾遭遇“网络爆破”:直播间有捣乱者恶意威胁,种种话语不堪入目。无独有偶,该老师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多地都曾发生过“网络爆破”事件。何为“网络爆破”?“网络爆破”是指网课会议号和密码被泄露后,不法分子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疫情蔓延时,“网课”应运而生,但谁曾想这竟让一些键盘侠、刽子手们钻了空子,网络世界的匿名化、情绪化和碎片化助推了网络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而“网络爆破”事件的本质就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所有肆意干扰正常网络空间秩序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在这场看似闹剧的事件中,一条灰色产业链已经悄然产生:不法分子组建“网络爆破”群,吸纳未成年人专门为不想上网课的学生提供服务,并以此牟利。虽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其变成网络暴力的温床。“网络爆破”事件已经触犯了法律红线,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如果其继续蔓延,很可能变成网络暴力的集体狂欢。

抛开这次事件中的法律层面的问题,我们还应将焦点聚焦到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上——青少年群体。记者卧底“网络爆破”群发现,这些“爆破手”们多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目的也多是想要图个乐。图乐?无可厚非。图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极端的,且会扰乱社会秩序的方式呢?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寻求低级快乐而自毁前途,那么他们付出的代价未免过大。网课虽然满足了出现疫情时授课的需要,但这也让师生间的情感都维系在一个摄像头上。老师成为了教书的机器,其威严难以展现,再加之网络的匿名化以及群体监督的缺失,青少年的情感宣泄便有了出口,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参与这场网络暴力的借口。青少年一代是网络的原住民,为了维护网络世界的井然有序,他们的网络素养问题亟待解决。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颠覆了原有的外部世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网络爆破”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让我们再次审视网络所带来的“弊”。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是否正在上演着一场网络暴力?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世界不是不法之地,匿名和虚拟虽为我们在网络世界里戴上了面具,但却不是对肆意妄为的掩护。“爆破手”无视道德底线,挑战法律尊严,最后只会玩火自焚。



实习编辑:陈蓓 刘子烨


上一条:品读《围城》,百味人生

下一条:政府去了哪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