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读书记

日期:2022-11-14 15:04浏览数:

在我九岁以后认识我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到我曾经也是个从来不阅读、会在田野上疯跑、热衷玩一些使自己大汗淋漓的游戏的孩子。这种形象上的错位,要归功于书本的改造。九岁那年,正在读大学的哥哥坚决地给我买了一堆书,封尘良久的它们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被百无聊赖的我漫不经心地翻开,从此迎来越来越多的同伴。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始终支持我的阅读——可能只是认为这有利于学习。

不过,从来没有人给我的读本做出筛选与指导。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书山里横冲直撞,自己消解因年龄太小而带来的困惑,如饥似渴,乐此不疲。从作文选读起,辐射到教材上推荐的中外经典,再到捕风捉影般听到与读到的书,全无章法,大多集中为具有情节的小说(可以借此获得重新虚构自己人生的快感),直到长大后学会自己判断与保护——也是长大后才明白,这种鲁莽的读法其实带来了难以疗愈的内伤。

小时候集中读过的,除却家喻户晓的那些童话与寓言,便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和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初中时读三毛全集,她的流浪式的潇洒旅途令我心驰神往,她和荷西的生离死别让我痛哭流涕。我甚至在十三岁的时候跃跃欲试地打开了《百年孤独》和《安娜·卡列尼娜》,读得头晕眼花,终究浅尝辄止。迫于课本与考试要求,去读了鲁迅、沈从文等名家,满心抵触,最后还是在高中发觉自己的浅薄——个人一直反感诸如此类的强行指令,有些作品需要读者年龄与阅历的对等,读得太早,属实暴殄天物。即便像《小王子》《城南旧事》这样的被粗暴归于儿童读物的作品,也是在后来愈读愈觉惊心动魄,唏嘘不已。它们将最深刻最基本的道理灌注到最朴素的文字里,只需你扫一眼,便已融入你的血肉。

现在看来,喜欢莎士比亚恣肆的抒情,喜欢马尔克斯如热带雨林般繁茂的魔幻,喜欢毛姆尖锐的幽默,喜欢海明威电报式的显与藏,喜欢张爱玲的以悲悯为底色的刻薄,喜欢《枕草子》《徒然草》的平和冲淡,还有废名、北岛、鲁米、加缪等。最爱的莫过于川端康成所写“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总觉得这时你应该在我身边”的那种淡淡的惆怅,以及百读不厌的《红楼梦》里热闹与悲凉的如影随形。

当然,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烦恼渐渐滋生。书读得太多,意识却不能随之升级,反而容易倦怠,因为此时会清楚地看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同时,如果没有将书中所得与现实对应,便仿佛一头撞进了海市蜃楼,在幻境中生灭。读过庆山回答读者的问题,说,自由是不期待,不依赖。那时句入眼中,我只觉疑惑,如今经历了一些事后,突然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不期待别人对你的复杂与付出给予回馈,也不依赖他的存在所提供给你的满足感,那么你是自由的——你不会把自己的身心、情绪捆绑住,被人牵着行走。文字与心一时契合,仍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反复确认。

依旧记得七八岁时,抱着一册诗集痛苦万分地背诵着,不用提诗人寄予其中的悲欢,即使是浅显的字面意思也不见得能够理解,当是仅仅当做母亲强塞的任务,机械而麻木地完成了,便松一口气,将那行行句句扔至九霄云外。一晃,就是十年。某些微妙的时刻,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曾摇头晃脑地吟诵过的只言片语,仿佛春雪消融冰河。心的一部分被重启,释放出一股美妙异常的感觉,如同故人终于重逢,往事溢上心头——这就是读书赐予的极致乐趣。人最终铭记在心的是曾经深爱过的东西,只是当时并不自知。

近来喜好阅读具备私人气质的日记与书信集,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真性情。这是一种如今已很难暴露在日光之下的东西。

于我而言,总要摸摸书,这一天才能够安心,阅读早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籍投喂我,我亦延长它的寿命。就这样,随着我的成长,它也生根发芽,欣欣向荣。目光扫过字里行间,仿佛一次攀登,你坚持着亦步亦趋,它便如实地馈赠给你盛景——可以说这是引诱,不过你始终心甘情愿。


实习编辑 汪甜甜 曾亚妮


上一条:浸在湖里的梦

下一条:踔厉奋发向前进,一片冰心为人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