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吕宁,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政府管理法治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台湾地区“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人大司法监督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基础理论、行政法学、人权法学、区域发展法治与区域协同立法。出版学术专著及参编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等多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和教育部重点课题;获全国法硕教指委法硕分中心优秀案例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项奖励,撰写案例首批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中心法硕分中心案例库。
(通讯员 马兰 谷晓露 乔羽)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吕宁亦师亦友,润物无声,轻盈数行,便得以浓抹天下桃李之心。她心中燃烧着对法律深深的热爱与信仰,毫不犹豫地踏入浩渺的法律原野,用勇气和决心照亮前行的道路。
【静水流深,玉汝于成】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诚如斯言,只有深耕自己,从专注中得到力量,才能实现行稳致远之功。
吕宁满心热忱,对法学世界充满了向往。她选择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将学问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每一个细节,用心去理解每一个概念、感悟每一条律令。她善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法律思维。正如吕宁对法学院学生的寄语:“做勤于研读的专业人,成心怀天下的法律人。”她踵事增华,学深悟透。为拓展自己的视野,吕宁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研修。当被问及此行中对她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时,吕宁感慨万分地说:“我的硕士和博士导师对我的影响很大,硕士导师刘嗣元老师让我对宪法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引我入门。博士导师汪习根老师治学严谨、慎思博学,言传身教地带我进入了新的境界。导师之外,我先后有幸结识了刘茂林,秦前红,姜明安,韩大元,王晓烨等老师,以及张翔,王旭等青年学者。他们深入剖析,多方思考,不断求索,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正是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吕宁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丰富科研资源,努力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她提高效率,惜时如金,在论文发表、专著撰写和交流合作方面都成绩斐然。“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尤其是法律人更应守正不移,勿忘初心。”本着这样的初衷,吕宁砥砺前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她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每个平凡的人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而拼尽全力,不断努力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力量,也是生活的另一面。”她知道,人生是动态发展的,她的人生有无限可能。吕宁让精彩与充实成为人生的注脚,做自我人生的掌控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记》有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老师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成长,助他们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吕宁谈到:“我乐于转换立场,站到学生的视角去看,琢磨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因为我也曾是学生,所以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感受。”法学学科,是一片深邃的知识海洋,老师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灯塔。吕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及时了解当下的热点事件,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识,把生活实践和法律知识联系起来。在她的课堂中,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去理解法条和其中的意义。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吕宁巧妙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得原本沉闷枯燥的法律知识焕发出生机与趣味,让课堂充满了欢笑和掌声。
“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影响着我的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重境界对我的学术研究、教学、做人方面都有启迪。”只有拥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人才会因为心存志向而一如既往地发奋进取。吕宁不断求索,去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真理,深入浅出,助推万千学子走向法律殿堂。
同学们说吕宁老师是开朗的、活泼的,像大姐姐一样温暖。她热衷于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因为她相信在交流碰撞中可以激发出新的灵感。她分享说:“对此,我深有感触。”前几年在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时,吕宁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在她无比烦恼的时候,她的博士老师恰巧来出差,于是就去拜访了他。在交谈中,导师建议将博士期间所研究的区域协调发展法律问题作为申报的主题。听到这个建议,她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开始整理相关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申报书中。正是这样一篇基于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文章,最终让她成功申报了当年的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因为自己曾经从研讨中收益颇多,吕宁也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在讨论中获得启发,因此在站上讲台那刻,她就决定以大姐姐的角色和学生相处,在研习和研趣的基础上研讨,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理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生活需要浪漫与热情,奋发前行的道路上总是需要携着最纯粹的真诚与坦荡。吕宁说她喜欢旅行,在路上不断探索、发现、体验,拥抱生命。生命不仅是奔跑的过程,亦要有停留的痕迹,要学会去热爱、去翻山、去悦己,这样人生的列轨永远会是驶向未来的明媚。
“人生本就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学术,教学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我觉得平衡科研、教学和生活是个难题,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的。”吕宁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找寻并选择每个年龄阶段的重心,这或许才是平衡的关键。
听到父母自驾去了西藏,吕宁也收拾好行李,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真正看到西藏的那刻,一响过川,满目湛蓝。布达拉宫亘古矗立,冈仁波齐威严高居,古格故城余晖镀金,东嘎皮央壁画精美,玛旁雍错清澈静谧,碧蓝穿败天际,诵经声低吟不休,玛尼堆叠垒若山,伸手一握绕旋的长风,她不断体验、不断发现。或许吕宁这种真性情也来源她的父母,穿梭城市,漫步乡野,静观山海,体悟尘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吕宁也喜欢去品尝各种美食,让胃感到充实,心也感觉满满的。山本文绪在《蓝另一种蓝》中写到:“这只是一个人,在未知的街道上所感受到的解放感和轻微的踌躇感,还有旅行的疲劳和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解脱感。”每个人都是生活家,用旅行和享受美食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去放松,生活就会简单一点。人间有味是清欢,既然生活,就要有滋有味。
吕宁看起来平静而内敛,但当谈起自己喜欢的动漫时,她的脸上笑颜舒展。“生活并不总是岁月静好,总会有不顺意的时刻。沮丧时,我喜欢看动漫,用以慰藉自己,摆脱不好的情绪。”吕宁还分享说:“以前如果有漫展,我也会cos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也正是因为动漫,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即使现在大家都工作了,我们还是会保持联系,有时候也会一起出去旅行,大家可以无话不谈,和他们在一起,我很放松。”沃野千里,向春而行,在忙碌的生活里学会给自己放个假,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吕宁就是这样的性情中人。
在那个静谧的夜晚,吕宁的话语仿佛让人窥见了一个法律人内心深处的世界:一个充满热爱与坚持的世界。
书叠青山,灯如红豆,吕宁用如溪流般缓缓流淌不尽的耐心去探索法律原野,而法学也变成了她心中一盏永不泯灭的明媚灯火。吕宁拥抱世界的每一个瞬间,拥有着诗和远方的浪漫情怀,亦拥怀着人间烟火的烂漫气息,她的温暖与美好也影响着课堂上的每一位学子,在他们的生命画卷处绘下了光彩熠熠的一笔……
一审:吴雨婷
二审: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