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赵冠男,201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比较刑法学。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刑法研究所所长,刑法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项目多项。在《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法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德文版)第1—3卷、《德国刑法分论:侵犯财产价值的犯罪》(中文版)。
(通讯员 谢璠 张榕哿 乔羽)作为学生,他以持之以恒的勤奋填补自己在知识学习上的缺漏,用行动证明其对认真研习法律的赤诚;作为学者,他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在学术界辛勤耕耘,用努力彰显其对学术研究的尊敬与热爱;作为教师,他以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对待受教的桃李,用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他始终保持着和煦的微笑,言语之间都流露着他对法律专业与教育行业的热爱。他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本精彩的书籍,每一页都记录着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故事,将不断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法律的学习和实践中。
【天道酬勤,竿头日上】
赵冠男的本科专业并不是法学,而是德语,他在硕士与博士阶段才开始研习法学。当问及他为何后来会选择研习刑法这个部门法时,他回答道:“一开始是因为刑法很有意思,即使是不学法律的人,也会对刑法产生兴趣。”而在他进一步学习之后,他意识到:刑法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就来自于其理论的体系性。刑法只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犯罪和刑罚,这种体系性对他的吸引力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因为本科专业并不是法学,赵冠男在学习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阻碍。在读博期间,他的恩师陈忠林先生每个月都会抽一个晚上让学生来讨论刑法问题,通常到晚上的12点或1点才会结束。在这期间,赵冠男意识到他对于法学知识,特别是刑法的知识十分匮乏,而阅读书籍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于是赵冠男开始大量地读书以汲取知识。“在我博士期间,尤其是2011年到2013年这两年期间,我海量地读书。一年的阅读量保持在80到100本之间。读书最重要的是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读一本书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甚至还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当我读了很多本书之后再回头去看第一本,就会发现原先并不明白的地方可能都明白了。”这样的刻苦与勤奋使得他逐渐弥补上了本科非法学所带来的缺漏,同时也使得读书作为他的习惯与爱好伴随至今。
在赵冠男的求学之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对他影响深远的人。在重庆大学读博期间,他遇到了陈忠林先生。陈先生除了帮助他进一步加深对于刑法的理解以及构建自身更完善的法学体系之外,还在他面临博士毕业后尽快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选择难题时指点迷津。“在信息时代,德国的很多法学典藏书籍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但是德国的法院和检察院我们却看不到,那个一定要亲身去看才最有感触。建议你出国去留学,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学问变得有多高深,只是为了避免一个情况,即你回来以后,那些‘假洋鬼子’是骗不了你的。”赵冠男听从了老师的劝告,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并在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之余,去往德国的法院、检察院以及监狱进行参观学习。这份留学经历使得他对于德国司法实践的运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对他此后进行比较刑法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书山有路,奔逸绝尘】
在讲台之下,赵冠男会投身于个人爱好与学术研究,前者是他放松心灵、滋养热情的海洋,后者是他追求真知、拓展视野的星辰。
赵冠男的学生时代是沉浸在书海中的,直到现在,他仍然将读书视为调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根据他的读书记录,他在去年一年内读了97本书。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的求知欲似乎永无止境,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阅读与思考依然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
跑步是赵冠男的另一个爱好,这也是他在学生时期养成的习惯。读博时,他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坐在书桌前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跑步的过程中产生的。调动全身,大脑放空,这时就很容易有灵感产生。虽然坚持跑步有时候会很枯燥,但赵冠男认为,越枯燥的事情是越有趣的,要学会在枯燥当中发现乐趣。在奔跑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对自己意志的挑战,也是对身体的锻炼。他将这份坚持与毅力同样应用到生活中,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他在“破万卷”的同时也行了“万里路”,这种刻苦的精神以及丰富的实践经历为他后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研究方面,赵冠男主要是在德国与中国刑法的比较方面主持项目以及发表论文。例如,他在2022年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将“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教授的代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翻译为德文出版。这对于中德的法学界,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最有感触的就是在各项的协调工作中,感觉到与中德学者的联系日益紧密。他认为,学术研究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而经过多年的比较刑法学研究,赵冠男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比较法研究,并不是一味的借鉴或移植,我个人觉得,中国有中国的现实,德国有德国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案,但有比较的对象。”他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循循善诱,木铎金声】
当被问及教师身份对于他的意义,赵冠男这样回答道:“培养合格的法律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自站上三尺讲台以来,他一直都将这份责任系在心间。
在教学方面,赵冠男总是用丰富又生动的案例让课堂内容变得饱满又有趣,“学生是否喜欢”是他平时上课的重要标准。例如,他会在讲述某一类案件时,举多个案例让学生去相互比较与讨论。这样多角度比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体验思维博弈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授知识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让赵冠男收获了学生们喜欢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收获了沉甸甸的知识。在课堂上,他循循善诱、倾囊相授;在课后,他不断积累,精益求精。在成为教师后,他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相反,他更加努力地研究刑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确保能够将最前沿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研究、实务过程中,但凡有可以用于讲授的经验或教训,他都会留心观察,这使得他的教学越来越丰富,与时俱进。
对合格法学生的培养方面,赵冠男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除了知识,勤奋、悲悯之心与实践对法科生来说也很重要。
首先是勤奋,海量读书与曾经学习外语的经历让赵冠男知道了它的益处与重要性。“不止是法律,所有社会科学可能都有这个共通之处,它唯一需要的就是勤奋。勤奋有时候比天赋更重要。”这不止是在知识学习阶段,到了做学术的阶段,勤奋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是悲悯之心,赵冠男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尤其是刑事法律人最需要拥有的东西。“法治不仅仅是‘良法之治’,是‘良善之治’,还是‘良心之治’。”在2023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赵冠男作为教师代表在发言时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讲述了法律共同体的分裂与弥合问题,他希望通过这次讲述让学生具有法律共同体的意识,认识到不仅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家等组成的法律职业群体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法律职业群体与普通公民之间也需要相互理解,永远不要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最后是实践,赵冠男认为这对于法科生的整个法学教育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在学习与考试的时候,知识只是停留在书面,不如参与实践得来的生动与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赵冠男会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从不抽象地教授任何一个学科;在课后,他会鼓励并支持学生多多参与法律实践活动,有空闲时间还会带着学生去参加模拟法庭。2017年,赵冠男曾以教练身份带着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在这期间他与学生们为了一个受贿案探讨通宵,并在第二天的比赛拿到了全场的最佳书状。这段与同学们一起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流程来回复盘,不断在脑中苦思冥想以展现最佳实力的美好时光,也是他目前教学生涯里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回忆。
从初学者到学者再到传道、授业、解惑者,赵冠男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留下了踏实的脚印,每一步都播种了自己的心意。“生活也好,教学也好,实务也好,都会有有好有坏的经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用平常心来对待它们。”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在未来的日子,期待赵冠男能够继续在法学领域发光发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为法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智慧之旅,仍在继续,他的人生故事,仍在书写,他的所思所得、所思所悟也必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向往法治之光的人继续前进……
一审:肖珏
二审: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