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菊芳,女,现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2023年任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2班班级团支书兼宣传委员,2019-2020 学年学习优秀奖竞赛三等奖、2020年树达·思齐芙蓉之湘师激励计划未来教育家暨师范技能大赛三等奖、2020年湘师·万婴杯湖南师范大学第32届未来教育家竞赛三等奖、2021年湘师·万婴杯湖南师范大学第33届未来教育家竞赛一等奖、2019-2021年度树达学院二等综合奖学金、2022年树达学院三等综合奖学金。曾在2020-2021年度五四团内“十佳”个人评选工作中获“十佳团支部书记”、2021-2022年度五四团内“十佳”个人评选工作中获“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
(通讯员 谭婷婷 朱铃 谭御卿)“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大学四年杨菊芳奋力撕开厚厚的云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希望已成为现实,梦想不会发光,发光的是奋力奔跑的人。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菊芳说,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非师范生,与师范生相比较而言,执行实践课程的运行机制是有待提升的,但是她认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都平等地共享学校的资源。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广阔实践的平台,每年会开展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如“三下乡”活动、“未来教育家”比赛、各种主题演讲比赛和主题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锻炼实操的宝贵机会。在她看来,锻炼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主要在于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她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让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杨菊芳对自己严格要求,会抓住一切有利因素,为自己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学习上,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位居前列,连续三年获得了院级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四六级、普通话测试和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测试。最后以考研初试排名第一、综合成绩第一的成绩成功上岸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毫无疑问,她的个人时间被大大压缩,每天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是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她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为努力的自己感到欣慰。
晓前理以广识,蹈自綦以深悟。所有学习的理论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杨菊芳觉得最难的是走出第一步去积极尝试。她在大二时首次参加第32届“未来教育家”比赛,接受了刘光成老师的实践性指导,第一次尝试书写教案,对于怎样开展一堂语文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录制的课程虽然简短,但就是这简短的十分钟,她反复录制了二三十余次,状况百出,但是在反复录制的过程中,效果却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此期间她逐渐领悟到了当老师的真谛,真的就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生命起舞,一“研”为定】
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杨菊芳在谈及考研的时候说,对于2023届考研人来说,这一年都是她们毕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她回忆到备考期间,在初试前10天左右感染了新冠,又在复试前几天感染了甲流,接连几天的输液让她的身体好似一根脱了水的木桩,随时会被震碎。但她并没有为此而折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她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这两次的考验。好事多磨,最终她成功考研上岸。这次体验也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自驱力也得到了提升。正如叔本华说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杨菊芳说她本人是个对外面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女孩子,喜欢交际。但在这一年的学习时光里,她却发现孤独也是成为强者的一剂良方。在考研期间,她抵制一切外来诱惑的干扰,做到了绝对的自律与自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她想不断突破自己、夯实自己。她最崇拜的语文名师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培根铸魂,从教70年,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用“站在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希望今后能像于漪老师一样可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自省自律,常研常新】
“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不悔。”教师是需要用一生去诠释的职业。应做有温度的施教者,有温度地、自觉地培养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培养豪迈温暖的中国少年,以赓续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的中国少年气象。
杨菊芳的教学实践经验是相比较而言较为缺乏的。但在机缘巧合下,她了解到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正在招募一名语文代课老师,于是她在准备考研复试的同时,着手准备参加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的初中语文代课老师的竞选。在2023年4月2日上午结束了研究生复试之后,她火速投身于准备第二天上午的语文代课老师的试讲。这一次的试讲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在一个完整的行政班面前授课,以前参加的未来教育家竞赛只是进行过简短的视频录制,而现在准备时间有限、毫无教学经验以及备课资料欠缺等重重困难在前,她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中途她也有萌生过几次放弃的念头,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她选择紧抓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旁听课堂、听取意见、仔细打磨,最终获得了极大的肯定。面对未知,人们大都是恐惧的,但杨菊芳选择直面出击,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熠熠生辉。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的真谛,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她常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少时,她初读不识句中意,如今再读却已是句中人。于教师而言,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时,怎愁日长?唯苦日短。杨菊芳每每回想起与同学们一起上课的时光,总觉得日月如梭,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刚入职的那一天,看到了那个稚嫩的自己。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她逐渐褪去青涩,也学着当初恩师的样子,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她不断摸索班级管理的方式,不断寻找先进的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在此期间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成长之路漫长,唯有奋斗之心不能丢。她说她会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要感谢学校对她们年轻教师的栽培以及为她们提供的各种成长途径,她受益匪浅。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二十充满朝气的年岁,意气风发地出发,风卷残荷。在这条路上,也许经历风光无限,也许经历风雨满肩,但这都是师者的常态。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理想在彼岸,守住本心,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一审:章佳黎
二审:刘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