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龙欣然 张蓝心)长沙的绵绵细雨时常成为同学们外出散心的一大绊脚石,而在生命科学学院坐落着集学习科普与休闲放松为一体的的标本馆,这里成了同学们躲避乌云的好去处。尽管它的规模不大,但作为湖南师大的记忆之一,这里留存的不仅是历史风韵,还有前人留下的不朽文化。
从江边宿舍出发,向西北前进1.3公里,湖南省生物研究所挺立于路旁,同学们不觉加快脚步,怀着激动的心情到达4楼动物标本馆,庄重严肃的标本馆也因为同学们的到来增添了生机,接着专业的学长学姐或是老师便一步一步带着同学们,走进每一件标本珍宝,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参观中,同学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老虎是真的吗?”这只目光炯炯有神、体躯高大魁梧的华南虎于1994年在岳麓山被捕获,它经历了复杂繁琐的剥制、皮张处理标本制作以及后期定时的防潮防尘防虫防腐,华南虎标本之所以能屹立几十年不倒,离不开管理者的悉心呵护和一代代管理者的初心传承。
继续深入标本馆,除了森林之王老虎还有海底长老玳瑁,老师介绍道,一些动物已经从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变为了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玳瑁就是其中之一。一只玳瑁的寿命最长可达1500年,这些玳瑁见证着唐朝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见证着抗战时期的水深火热。
馆内标本数目众多,同学们目不暇接。参观机会本就来之不易,时间紧而任务重,尽管同学们想要仔细观察这形形色色的标本,也只能先用手机拍下它们,待日后再细细琢磨。
“格物者,致知也”,认识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接触它。因此学姐从展柜中拿出标本实物,摆脱玻璃器皿的限制,让同学们能更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标本的奇妙之处。
尽管有工作人员悉心的呵护,自然标本也避免不了蛀损现象。因此,标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标本馆的常态。植物标本馆负责人邝仁平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道,每年标本馆都会添进1000多份标本,以及时替换破损标本。
在采访邝仁平老师时,他谈到,生科院的标本馆存在的意义更侧重于建立一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生物,达到科普的目的。为了让科普富有活力,他们会尽量选取一些新颖有趣的生物,或是按照生物自有的外在特点将其艺术化,美工化,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华南虎标本前合影留念,时间在同学们的弯腰低头,聚精会神的观察中溜走。随着老师关门熄灯,参观标本馆的一天落下帷幕,标本馆内特殊的朋友们,也该乘着微风细雨,入梦了。
编辑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