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德华,男,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中小学教育研究。出版《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等专著5本,发表教育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当下在研究的国家课题是《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创新研究》。
早年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现为西南大学)毕业,师从教学论民家刘克兰教授,获教学论专业硕士学,后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师从著民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获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
他的国外访学经历亦极其丰富,2004-2005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和乔立亚大学(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访学,并于2013年访学日本爱知教育大学(Aichi University of University),2014-2015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佐治亚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访学。
艾青有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刘德华亦自言是社会与祖国培养了自己,并且让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脚下的这片热土。他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致力于教育事业来回报着祖国,这不正是:得国呵护,助国繁华!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热爱,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刘德华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正如蒙田诗中所说的那样:因为热爱所以无悔,因为热爱故而能潜心坚持。刘德华说“祖国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安心在哪里,是灯就照亮一方黑暗,是花朵就明媚一寸土地”,所以以优秀成绩毕业后的刘德华深深扎根了接近孩子们的乡村课堂,从乡村中来又回到了乡村中去。这一坚持便是七年,在这七年之中他给孩子们上过课,去进修学校进修过,目睹了孩子的羞涩与胆怯,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淳朴自然与天真无邪。不仅了解到选择扎根乡村的教师十分缺乏这一现状,而且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对好老师的这种强烈渴望。面对如今很多的老师都做不到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的队伍中的情况,刘德华也思考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乡村经济的落后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许多人更多看中的是自身的利益,而刘德华看中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的孩子们对知识的那种渴望。他不在乎所处之地是否富足,哪里需要他他便扎根在哪里。在农村工作的七年中刘德华整日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如何更好地关心疼爱自己身边的那帮孩子,帮助他们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扎根乡村七年如一日,反思进取完善,备课学习进修,传道授业解惑,刘德华不曾后悔过。既然选择了扎根乡村教育,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探索完善这份挚爱的教育事业,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师恩难忘代代相传】
“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当我们凭借相同的信念互相传递着爱与关怀时,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什么刘德华对这句话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呢?这是源于其漫长求学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的那一份份关爱。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科任老师王老师不计个人得失地努力为学生争取好的环境与资源,在王老师和校长的多次反映下,换来下雨天教室的格外明亮;在西南大学读研时,刘克兰老师的待人友善;在华中师范大学读博时,叶澜老师为了探索自己心爱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毅然决然辞去了副校长一职,有勇气、有思维、有事业,有奉献的叶澜老师形象深深感染了刘德华。这些老师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那颗要将自己感受到的爱传承下去的种子便在刘德华心里生根发芽了,如今更将这份曾经的老师给予他的爱传递给了他的每一个学生。课堂外的刘德华会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没有严肃,也没有架子,有的只是一个朋友的闲谈与关心、一个乐于分享自己经验的长者。课堂上他会积极鼓励台下的同学和他交流,渴望看到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这群羞涩的孩子们胆子慢慢地大起来,为此他也下了不少功夫。让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每次在课堂上发完言后,课后刘德华都会再找课堂上发言的同学,表扬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也会和他们再仔细交流交流课堂上的想法,他不怕耽误自己的休息时间,就怕底下的孩子们题目还没搞清楚。有时你会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走完了,刘德华还是在整理课本和PPT,或者在和同学交流,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事情虽小感动却大,因此孩子们都喜欢这个亲切的刘老师。刘德华为了更好地传递这份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此消得人憔悴。
【治学求广,泛晓天下事】
“一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关于未来,刘德华给出的建议是,无关年龄大小无关身份高低,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确实可行的目标,一个鼓励自己坚持前进的信念。就如《学记》里提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刘德华指出奋斗目标如何更好地实现呢?首先要谈的就是眼界胸怀不可敝塞,如若单单学习课本内的专业知识,却不曾了解外面的动态和变化,那就如同闭门造车。所以身处地球村的我们应该要培养自己的国际化的视野,身处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我们不可被洪水猛兽般的信息量牵着鼻子走,需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去了解社会形态之变化趋势,明确身为社会一份子的肩上的责任,广博地吸收优秀的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积极改造我们的并非尽善尽美的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担子都不轻,我们要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复兴中华之路其修远兮,需要一代一代的我们广泛涉猎,继往圣之绝学。更要将那种以了解国事为己任的思想慢慢地贯彻进自己的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始于刻意,至于自然。像习近平主席十九大以来强调的那样“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指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苏轼的《定风波》中有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刘德华亦然,人皆言全心投入教书育人实为难事,他却笑一笑说:我心安处就是吾乡。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爱,用自己四十多年学习工作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解社会态势,审时度势,报效祖国。
编辑 漆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