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焦文娟,中共预备党员,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学本科生,辅修英语专业,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致远传媒美工部部长。2018-2021年获得两次校级三等奖奖学金、一次校级二等奖奖学金以及湖南师范大学三好学生称号。2019-2020年曾获优秀宣传个人、军训宣传标兵称号。2021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入围决赛,2022年获得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外研社全国英语阅读类、写作类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级奖。现已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实务专业。
(通讯员 任妮杭 李子涵)若能掬起一束月光,选择最柔和的;若能轻点一泓清泉,选择最澄澈的;若能留住一树花开,选择最孤傲的。也许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选择,我相信。焦文娟将目标化为心中的尺子,以理想撑起远行的风帆,用行动孵化出漫漫求学路上一块又一块的奠基石,提起三两萤火,适时迎来麓山南路最诗意的夏天。
【持心不怠,肆意成歌】
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横屏、小屏时代,人们的时间、专注力被看不见的资源利益机器不断切割,慢下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似乎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不骄不躁,不愠不馁,守望一个目标,愈加成为人生赛道上的重要一环。
“目标感”“行动派”,焦文娟说出这六个字时铿锵有力。“我比较肯定自己的是目标感,一旦确定了什么规划就不会随便放弃。另外一点是行动派,想到好点子我会立马去做。”
把计划写在小纸条上,贴在可以看得见的地方,是焦文娟从高中保留下来的小习惯。她注重个人效率,但是遇到无法完全量化的任务时,她也不苛求计划可以全部完成,而是想着一天有所收获就好,不让自己陷入烦心而又无意义的内耗。
英语四六级,她会制定一个目标分数并且要求自己必须达到;专业实习,她悉心思索每一段经历对于未来职业的参考意义;保研周期规划,她研究大一到大三学年达成什么样的指标才可以去到理想中的学校。
焦文娟谦虚地称自己是保研的“边缘人”。她遗憾自己在大一时期由于缺乏自信,不足够主动积极,而错失了一些比赛机会。直到大三时,她向学姐要来保研文件,一条一条地比对具体加分项,并及时查漏补缺自己的短板,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由于厌倦天马宿舍区与学校本部的通勤路程,她索性在图书馆待到22点。22点的路上人并不多,她觉得吹来的晚风都是惬意的。备考期末期间,在图书馆早八晚十的固定作息成了她的标配。
焦文娟还乐于搜寻有关新闻传播的线上学术讲座,主动学习传播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在技能知识方面,她更喜欢在实践中锻炼技能。
“如果有朋友更好,但是我也能习惯一个人,有时候我会更享受一个人。”平日里,她会静坐在一角看书,也会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扫街”,通过摄影表达内心的情绪,或是与老师约定着上油画课,捡起童年的绘画底子。
致远传媒美工部的任职经历,让她对海报设计、制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她最喜爱的就是设计学院穿搭的海报。从不了解,到自学摸索,她逐渐关注起一些海报的设计、审美理念……
【花开两朵,相映成辉】
即使岁月给生活以破碎的重担、充满争议的现实,但新闻学子依然以高度的热情追求真相,向世界疾呼渴望被听见的声音。学习新闻的种子在焦文娟的高中时期便偷偷潜入她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
那时候,她初步接触到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人物报道,阅读了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作者花费三年时间采访核灾难事故幸存者编撰而成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文字,她体验到了文中小人物的情感,了解到受核辐射影响的居民以及从切尔诺贝利迁出的居民的生活变化,感慨核爆炸对社会的危害。她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我很喜欢这一类文字,觉得新闻可以发挥文字的力量,所以会比较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内心的种子破土而出,支撑着焦文娟在进入大学以后考入新闻学实验班,也让她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到新闻学专业。
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她发现新闻领域有着更辽阔的天地。从前,她以为新闻关注的是采访技巧和文字撰写,后来才意识到新闻的天地无所不包。“它需要我们把握新闻学所辐射的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探求新闻学背后所在的人文社科的广阔平台。”从前,她认为一个好的选题应该为社会不公发声、关注弱势群体等等,但经历过实习和老师的指导后,她发现普通人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有新闻价值、有社会温度的选题,这需要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寻找有差异的现象来挖掘其中的故事。比如,她曾做过关于平均年龄60岁以上女子篮球队的专访。在董晨宇老师的课程中,她体会到“原来传播学可以这么有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焦文娟常常反省自我。德国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如跃动的火苗般提醒着她,警惕在不思考状态下犯下的平庸的恶,并且时时自省。
除了新闻学,焦文娟还辅修了英语。“尽管管课程排的比较满,但是学习英文对我来说并不是压力和负担,而是一种放松,我的生活反而更充实了。”她喜爱看一些欧洲的历史剧,英文外刊,注重积累其中的表达,也乐于关注国际上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以及外国人看中国人的角度。每当有练习口语的机会,她都会紧紧抓住,比如寻找语伴,体验训练营式的线上英语对话过程。
【铭记于心,付诸于行】
谈到新闻人需要具备的素质,焦文娟认为最基本的素质是同理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社会中有温情、令人触动或者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人民网实习期间,她参与了湘雅医院援助吉林的多媒体报道。在这次采访中,她感到自己仿佛也融入了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着亲情的珍贵。当时的吉林疫情肆虐,湘雅医院急需派遣医疗队前往救助,多家媒体纷纷赶到湘雅医院。到场人员里有许多是专业的电视台记者,而她只有自己一个人。
焦文娟的心一下子就抽紧了:她不能等待,犹豫就可能错失采访的机会。虽然老师只要求她写一则消息,但她觉得只写消息的话就与其他媒体没有什么区别了。于是,她在医疗队合影后主动采访了一位医生。
这是一位多年无法回家过年的医生,不久前才从援助非洲归国,现在又要启程援吉。她问医生有什么话想对家人说,医生表示,对家人有愧。他指了指在一旁送行的妻子,又跑过去,拥抱妻子。直白的情感流露,把爱意绵延成丝路,深深打动着焦文娟。进入采访流程后,她不再紧张。
除了具备同理心,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对新闻人来说也必不可少。“报道新闻时可能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话题,我们对各类知识都要有所接触。如果是全新的领域,我们应该经过自学去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才有资格采访受访者,不然会显得不专业。”焦文娟补充说道。
她平时也喜欢看一些财经方向的报道,比如财新传媒。印象最深刻的是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深入品读后她会不自觉得沉静起来。
一颗丰盈的内心,可以把心灵的尺子放到眼前,时时执尺衡量自我的得失与取舍,坚定人生的目标与方向。有目标的人生,不会太慌张。认清自己,确立目标,付出行动的人生,不会太匆忙。焦文娟感谢自己的选择与坚持,也强调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需有自主规划能力。这个阶段允许我们试错,所以尽管大胆勇敢地的飞向你的空域!
一审 任妮杭
二审 冯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