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思雨,汉族,共青团员,湖南师范大学化学2022级化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目前已保研至浙江大学。2022-2023学年任班级青委,2024-2025学年任年级学习助理。2022-2023学年获得校二等奖学金,2023-2024学年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2023-2024学年达嘉维康学业进步奖学金,2024-2025学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未来教育家比赛校一等奖、湖南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湖南省虚拟仿真竞赛二等奖、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以第三作者投稿论文至《Langmuir》。
(通讯员 曾佳 潘佳美 郝子涵)“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王思雨的大学生活,恰似涓涓不息的流水——不疾不徐,却终成气象。真正的优秀从不设限,与其纠结“该走哪条路”,不如用行动证明——每一条走过的路都会在生命里相互照亮。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尝试,最终都化作了她独特的视野与底气,能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也有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生命在多元的体验中焕发光彩。
【智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思雨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总能找到知行之间的平衡点。在面对学习和科研平衡的问题时,她回答说:“科研是学习的最高阶实践,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会驱动我去深入学习;而课程中学到的基础理论,又是开展科研的基石。”从“知道”到“做到”,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实践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尺。也正是王思雨的正确认知和切身实际让她在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上大放光彩。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王思雨归结为“课上认真听,重点其实都在课堂上”。课后,她会“问学长学姐要往年的试卷多多练习”,用最务实的方法攻克难点,成功地拿到各学年的奖学金。英语学习上,她坚持“多看文献,不要着急使用翻译软件”,从标题和摘要开始,培养真实的学术阅读能力。对于时间管理,她是这么说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好规划,在去实验室时思考‘今天需要做什么,如果完成明天需要做什么’”。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的规划,让她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从容,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带着心中热爱奔赴山海,让青春的翅膀在磨砺中更坚强,让青春的精气神在奋斗中更挺拔。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科研道路上,王思雨始终保持着不断学习与探索精神。作为省级大创项目第一负责人,她最初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验难推进”。面对挑战,她的应对方式简单却有效:“多和导师沟通”。短短几个字却概括了王思雨面对最初困难时的决策和不断付出。而在电催化材料研究中,她掌握CV、LSV等技术的途径颇具时代特色:“先在B站上学习,遇到问题多问实验室的师兄师姐”。面对困难时缺少的可能不是方法,而是去学习去做的能力。
【心怀旷野,细嗅蔷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是王思雨转专业的真实写照。“从进湖师大开始,自己的目标就是当老师,所以能转专业,就想转到化学师范去。”春风有信,花开有期。即使是碰上了疫情特殊时期,她也成功转专业。然而,人生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转完专业学了一年,其实发现自己对师范的热情也没有那么高了。”尽管如此,她依然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还是去参加了未来教育家这些比赛。对于未来,她保持开放心态:“不能说现在完全没有热情,就是热情不高。未来有可能会去当老师,也有可能会走研究,没有定死。”回顾转专业的经历,她坦言:“转专业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又要补修好多门课,又要学好现在的课,排成绩的时候也比较麻烦。”但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多去尝试,你才能知道自己最后会喜欢什么。”
王思雨所做也正对应了她所说,从青年志愿者委员到年级学习助理,不同的角色体验让她对于多元的大学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探索。面对压力,她的调节方式充满生活气息:“适当的放松,会吃点甜点小蛋糕调节心态”。轻松话语背后,是“不要逃避不要拖延,尽快解决”的坚定态度。
“感觉人生都很有可能,都去努力吧。”这是王思雨对于未来的想法。这份敢于突破既定路径的勇气,让她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全情投入,让不同的经历相互滋养,共同塑造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王思雨的经历中得知: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最美的青春,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从制药工程到化学师范,从实验室到讲台,她的每一步选择都源自内心的声音。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王思雨用行动诠释着成长的真谛——既能为目标全力以赴,也有勇气在行走中调整方向。正是这份难得的清醒与勇敢,让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也让她的未来充满着无限可能。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