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严瑾,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2级化学专业本科生,2022-2024年度任化学化工学院2201班团支书,2023-2024年度任又一园棋社干事。2022-2023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综合三等奖学金,2023-2024年获达嘉维康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湖南师范大学一等奖学金,并授予“三好学生”称号、湖南师范大学百优共青团干部、化学化工学院十佳团支部书记;2024-2025年度,被评为湖南师范大学百优共青团员、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化学化工学院十佳科研标兵。获第十七届湖南省化学化工类创新作品竞赛一等奖,作为队长获第八届、第九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校二等奖、第九届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于Elsevier主办的《Materials Today Physics》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作为第二作者,于Elsevier主办的《Materials Today Catalysis》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作为第二作者,于Elsevier主办的《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通讯员 郝子涵 曾佳 潘佳美)严瑾宛若一棵始终追寻阳光的向日葵,凭借坚定的信念扎根生长,以执着的学术探索作为绽放的花瓣,在化学的世界里闪耀出璀璨光芒。求学途中,她如同清泉细流,日夜不息地向前流淌。科学研究领域里,她像无畏的探索者,勇敢地开拓未知疆域。那些实验器皿在她手中仿佛化作巨笔,于科学的广袤图景中勾勒出才华的轨迹。承担学生工作时,她恰似和煦春风,默默滋养着周围的一切。她手持热忱的火炬,用责任与奉献编织成荣誉的桂冠。“付出终有回报”不仅是她恪守的格言,也是其人生的生动缩影。严瑾以化学为墨,以理想为纸,正昂首挺胸地在新时代的青春征程上全力冲刺,奏响一首无愧于这个年代的青春乐章。
【破茧: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初入大学之际,与众多同龄人相似,她内心也萦绕着对前路的迷茫。大一阶段成绩普通,方向未定,她坦言自己曾一度怀着“随遇而安”的想法,在日常课程与空闲时光中循环往复。然而大学生活仿佛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既让她看清与他人的距离,也点燃了心底不愿平凡的火花。
“发现自己的落后,反而成了自己蜕变的开端。”她这样回忆。正如阿尔贝·加缪曾说:“在深冬里,终于明白,心中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盛夏。”于她而言,那个盛夏正是果断加入老师课题组的抉择,是实验室里深夜不熄的灯火,是从“被动接受”迈向“主动求索”的人生拐点。
她开始将零散时间汇聚成金,将分散的精力凝练为专注。课间忙碌于学生事务,饭后整理实验记录,夜晚则深潜于知识海洋。那一段时光,恰似一场静默的蜕变——没有观众,没有捷径,唯有在寂静中扎根的自律与执着。
【淬炼:在科研与竞赛中锻造自我】
如果说大一是迷茫的试探,那么大二大三则是她主动迎向风雨的淬炼期。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大三时参加“科研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那段日子,她和团队成员常常在实验室奋战至深夜十一二点,即便宿舍即将关门,他们也坚持完成当天的实验任务。
“大家一起熬,一起拼,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至今难忘。”她说这话时,眼中仍有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她和她的团队,正是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负韶华,不负彼此”。
而在保研的关键时期,她同时面临期末复习与论文修改、补实验的双重压力。“那段时间,精神高度紧绷,时间像被压缩的弹簧。”但她没有退缩,而是用细致的时间规划与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一步步走过了那段“黑暗隧道”。她笑着说:“压力大的时候就去运动,流一身汗,就像给心灵洗了个澡。”
她的座右铭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不仅贴在书桌前,更刻在她的行动里。她相信,努力不一定立刻带来成果,但一定会在过程中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与心态——这些,是比任何成绩单都更珍贵的财富。
【远航:以科研为志业,与未来共成长】
如今的她,已成功保研,并将“高校研究员”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她希望未来能在材料科学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她所说:“希望自己不只是成为一名教师,而是能在科研中走得更远,看见更广阔的风景。”
回顾大学四年,她将这段时光的主旋律定义为“学习与科研”,但也未忘记发展个人爱好。她喜欢舞蹈,认为那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而她给学弟学妹的建议,也格外务实而真诚:尽早规划,尽早行动;无论是实习还是科研,都要“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上”。
她引用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而她正是那个善于“挤”时间的人——从团支书的工作中锻炼沟通能力,从竞赛中积累实战经验,从科研中培养严谨思维。
从初入象牙塔时的困惑与摇摆,到确立学术志向后的沉稳与执着;从跟随教学节奏的亦步亦趋,到主动构建知识图谱、勇闯科研深水区的自我突破;从汲取前人智慧的学生身份,逐渐蜕变为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准学者——她的成长轨迹,犹如一块深埋山岩的原石,历经数载雕琢与淬炼,逐渐褪去粗砺外壳,展露出内在的晶莹与光彩。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进诗篇,也是一代青年的精神映照。她的故事,属于每一个在大学阶段寻找自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跋涉的年轻人,属于那些在寂静实验室、在浩瀚书海、在无数个深夜依然点灯前行的心灵。正如她始终奉为信念的那句箴言:“功夫不负有心人”,而属于她的探索之路、她的学术人生,其实正伴随着晨光,缓缓铺开辽阔的远方。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