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何知华,女,汉族,共青团员,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2级化学师范专业本科生。2022—2023学年,担任2201班学习委员;获校三等综合奖学金、五四团内优秀科研标兵称号、湖南省青少年啦啦操云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参加湖南师范大学数字化比赛获院二等奖;2023—2024学年,参加第九届湖南师范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获院三等奖、参加湖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家”化学化工学院获院三等奖、三作发表ACS论文一篇、担任2201班班长且在学生干部考评中获得优秀、作为队员参加三下乡获得教育部的表扬信、三下乡团队在世承书院五四团内评优中被评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2024年暑期调研实践中获校二等优秀调研报告、获得院十佳科研标兵、《肖申克的救赎》——绽放希望与自由之花一文在化学化工学院电影观后感征文大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
(通讯员 潘佳美 郝子涵 曾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知华的三年大学时光,恰似一泓不断汇入活水的清渠——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云南彝乡的星空,从啦啦操的跃动节奏到支教课的朗朗书声,她以好奇为舟,以坚持为桨,在多元探索中绘就一幅绚丽的成长画卷。正如她所言:“大学应是五光十色的金色时光。”而她的每一步,都在为这金色时光增添璀璨注脚。
【多元探索:以好奇为帆,驶向金色时光】
当何知华被询问为何大学经历如此丰富时,她答道:刚入学的时候英语老师就告诉新生,大学就应该是五光十色的,这是往后我们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金色时光”。
在大学,学生们拥有最充沛的精力,最好的学习能力,最小的试错代价,和最美好的时光。于是,何知华拒绝单一标签,主动拥抱多元角色:她可以去做学生工作,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锻炼沟通协调能力;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体验那种从无到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尝试都让她受益匪浅。
啦啦操省级一等奖、征文优秀奖、实验竞赛三等奖……这些荣誉并非刻意追逐的结果,而是“兴趣驱动”的自然沉淀。她坦言:“活动信息多来自班级通知,但科研是主动找导师争取的,三下乡是自己搜索的。”这种“主动求索”的精神,恰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科研育心:从实验室到讲台的求索之路】
“求真、求实、求新、不放弃”——何知华用这九个字定义她作为师范生所认为的“科研精神”。在ACS论文研究中,她负责在复杂生物基质中测试探针性能,面对“零背景”实现和生物基质干扰的难题,她与团队创新性整合IFE抑制与FRET淬灭双机制,最终突破瓶颈。这段科研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化学跟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每一次科学进步,背后都是无数个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辛苦研究,自己应该学习他们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
她将科研中的严谨与韧性迁移至教育实践。从“未来教育家”竞赛到三下乡支教,她学会将化学知识“翻译”成学生能懂的语言,用探究性实验点燃课堂好奇心。“实验失败不再让自己焦虑,反而成了鼓励自己以后的学生试错的底气。”她以《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式“希望与自由”的坚守对抗教育中的“体制化”,立志培养“敢提问、能验证”的创新者。
【师者初心:以微光汇河,育万千星辰】
“从学知识的学生到懂教育的准教师”,是何知华对三年成长的最大总结。在能力方面:她担任班委,组织班级活动,积极为班级同学排忧解难,大大提高了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从未来教育家竞赛到三下乡的支教实践,她学会了把化学知识拆解转化,用学生能懂的话讲出来,同时也把课本上遇到的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很好的锻炼了教学能力;心态方面:丰富的科研经历教会何知华严谨求实和拥抱探索。实验反复失败不再让她感到焦虑,反而造就了她稳定的心态,也成了未来鼓励她的学生大胆试错的底气;在视野与责任方面:何知华通过三下乡深入基层、跨学科协作,看到教育的广阔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参与的三下乡活动收到的那份教育部的表扬信,更让何知华深刻理解了“师范”二字的分量——不仅是教书,更是点燃兴趣、陪伴成长;在人际关系方面:她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珍藏了许多难忘的友谊瞬间,大学对她来说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总之,三年褪去了何知华的生涩,让她理解了科学,看见了教育,更认清了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使命。相信何知华会带着这份成长,努力成为一名让学生真正爱上化学的、负责任的好老师。她理想中的教育家须具备“仁爱之心、专业素养、创新精神、育人为本”四大特质,而她自己正循此路径前行。未来,何知华计划备考教师编,工作后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基础教育一线打磨课堂设计、差异化教学能力。
当被问及自己理想中的成长状态,她答道:深耕静流,育光成河。希望自己像沉静的深水,扎根化学教育领域,持续学习、反思、精进。不浮于表面荣誉,而是在教学、科研的深度上不断积累,拥有扎实的底气和从容的力量。期待能将个人成长中收获的点滴微光,通过教育实践,汇聚成滋养更多生命成长的“河流”。让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最终汇聚成推动教育进步的温暖力量。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