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宋健韬,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综合学业成绩在本专业前30%,曾担任2021级年级长。2021-2022学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称号。2023-2024学年,获校级二等奖学金、省级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现已被成功录取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讯员 尹美娟 王凯茜 刘梦莱)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二十多岁的人生是旷野、是山巅、是没有限制和边界,只有敢想、敢做和少年郎日复一日的坚持。
【行而不辍,笃行不怠】
在2022-2023学年,宋健韬担任年级长职务,这不仅要求他做好整个年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发布各项通知、帮助开展大大小小的事务,还对他的细心程度和沟通能力进行了相当多的磨炼。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综测的评定工作,整个年级两百多名学生的每一份材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进行各个专业的综测计分与排名,而且很多事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宋健韬在各班级和老师之间做好交流沟通的桥梁,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与公正。
宋健韬担任年级长的这一学年,也是疫情高发的一年,不少人出现二次感染。在学校这种人员密集的场所,严格的防疫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一旦出现感染人群,就会由点及面、感染人数呈指数型增长。身为年级长的宋健韬自然而然成为了防疫工作的主力军,他不仅需要认真了解好各个班级所有同学的实际健康情况,还需要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及时上报辅导员和学院领导。这些对细枝末节要求极高的工作很好地锻炼了他处理问题、传递师生信息和协调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人民日报》中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立足当下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宋健韬深刻地明白自己所要追寻的道路,在明确自身成绩无法争取保研的情况下,他早早定下了目标院校与考研计划,并夜以继日地为之努力。然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考研难度并不小,备考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像大多数考研人一样,高数就像是一座大山,挡在宋健韬的面前。无法攻克难题早已是家常便饭,但他不会沮丧、放弃。相反,不死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将难题先搁置一旁,待脑中知识结构更为成熟后,再尝试着去解决积攒的问题。当被问到考研过程中值得分享的方法时,宋健韬建议备战考研的大家都准备一本笔记本,把自己的易错点与解题难点都记下来,并时常抽出时间反复记忆。
备考路途漫长且艰难,像是八百米跑到最后,同行的对手都销声匿迹,只能听见自己沉重的脚步和呼吸。宋健韬亦是如此,但良好的心态无疑是他最终取胜的法宝,不内耗、不盲目,累了就休息,听听歌、看看书、跑跑步,放松下来认真看部电影,待疲惫消散后再次重整旗鼓,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应对下一阶段的挑战。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曹植曾言:“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纵然身如尘雾,亦可补益山海,光色微茫,亦能增益日月。大学前三年的竞赛、科研经历,一点点累积在一起,成为了宋健韬能够成功上岸的助推剂。
作为本科生的他,跟大多数人一样,在入手新课题时,总会找不到方向,会逃避、会担心,甚至最后发展成畏惧。但正如《千与千寻》中说的:“不管前方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宋健韬也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他并没有一直杞人忧天,而是将目光放在眼前的每一件小事,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的每一步。
科研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但这些挫败的经历是上天给勇敢者的试金石。失败后的成功才更能让人铭记于心,宋健韬也不例外,产物无法顺利合成就是他遇到的最大难题,毕竟科研的精细程度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宋健韬和他的团队也不会轻言放弃。爱因斯坦说:“我常常反复思考,其中有九十九次的结论都错了,然而第一百次,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他们不断改进方法,不断重新尝试,只为迎来他们的“第一百次”。
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不会让他屈服,对宋健韬来说,更为深刻与珍贵的记忆是无数个日夜里,室友们互帮互助、为了美好的未来一起奋斗的时刻,只要提及期末考试,他总会想起那段尤为难忘的日子。
所幸,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