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英,女,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教育学硕士、讲师、武术国家一级裁判,199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多年来一直从事武术专修、普修教学与武术竞赛训练工作。带队期间带领队员们获得全国武术大学生运动会、湖南省武术大学生运动会、武术锦标赛金牌20余枚,教学获得湖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第二名。多次担任湖南省武术比赛裁判长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统体育。
(通讯员 王志豪)身居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廿八春秋。每一块奖牌都是她作为师者的见证,每一份教案皆是其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教师是她的底色,教育先行者是她一贯的追求。课堂上,她注重细节,亲力亲为;课堂外,她开朗随和,与学生交谈融洽。亦师亦友的角色伴随着学生不断成长,指引着学生继续前行。如今她仍坚守于教学岗位上,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她就是张英老师。
【法无定法,非法即法】
功夫,是靠时间磨炼出来的。六岁习武,从扎好马步到教好马步,武术伴随了张英老师的一生,期间铸就的扎实武术功底也成为了她从事教学的坚固基石。每当其亲自为学生示范动作,标准、顺畅的动作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武术功底。唯有不断精进自身,方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他人看来的得心应手,实则是其持久地积累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为什么大师难成?难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缺少向下扎根的恒心与坚持。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是她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首先要对授课内容有自身的理解,随后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核心便是要有想象力,即是不可循规蹈矩,需不断创新。“法无定法,方知非法即法。”不拘泥于形式,直指本质,这便是其独特的教学艺术。
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而非单纯地传授技艺。因此,张英老师会给学生安排模拟授课练习,进行教案的编写,从“学会”到“教会”的转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教学能力。而这期间无法避免的便是困难的提升,特别是授课时间的难以把握。“有困难才有机遇,什么时候困难没有了,机会也就没有了。”正是有了困难的出现,学生才有机会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才会有机会得到技术的提升与心性的历练。
【责任如磐,情谊似酒】
众人皆说甘于平凡,其实不然。哪有人天生甘愿身处平凡?光鲜亮丽,被众人称赞不是更加耀眼?只不过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对于张英老师而言,她选择的是一条更为深沉的道路。从小时候想当特警,到后来成为了老师,心中的遗憾总归存在,但是每当其站在学生面前,内心的责任与担当便油然而生。不谈热爱,唯有责任。“责任”二字寥寥几笔,却又重若千钧。其实人生没有最好的那个选择,只是看待的角度不一样。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人在某条路上走得很远。更应该了解的是什么能够支撑她走得这么远,能够坚持这么久。是对武术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我觉得还是作为老师的责任。”寥寥的几个字,印证着她一生的坚守与付出。“无愧于学生”,道出了她作为老师的使命。不求回报,默默付出,师者仁心,莫过于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英老师将近三十年的坚守,让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毕业多年的学生会常常回到母校与其交流近况,那份深厚的师生情谊如同美酒,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发醇厚。唯有在平凡之中蕴含着责任,才可铸就于师生之间所贯穿的温情。史铁生先生说过:“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她一再强调自身的普通,但学生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光荣是平凡,艰巨是漫长。可能她并非那颗众人瞩目的巨星,但其一定是那把默默燃烧的火炬,照亮着无数学生的前行之路。尽其之所能,点燃过路的每一个灵魂火种,而非浅显地追逐外在的荣光。或许,这才是教育与文化传承真正的意义所在。
【武德为体,功夫为用】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德修万日,心性自明。”武术不仅仅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武术的技艺作为载体固然重要,但根本目的是在于通过日复一日的习练,对武术的内在精神进行渐彻渐悟,最终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先成人,后成事。”张英老师认为武德并非一种简单的宣言或刻意为之的行为准则。于学生武德体现在待人谦虚、礼貌、尊重师长,于老师武德则表现在对于学生之引导与责任之担当。武德无以言说但又无处不在。但是看得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需要去相信。武德的真谛,恰如其所言: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经意之间,已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在不经意之间,种子已经慢慢生长,缓慢而又持久地改变着自身的行为与态度。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