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炫邑,女,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现任学院党建工作部负责人。曾任职务:院青传新媒体部干事、院青传美工部干事、数统院《青年文选》参编人员、院党建工作部组织组组员。曾获奖项:2022-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2023年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三等奖、2023-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2024年全国大学生市调大赛省一等奖、2024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省二等奖。
(通讯员 杨丽萍 杨丽蓉)春光葳蕤,挟裹着远方的絮语,穿越层峦叠嶂的伏笔,舒展成柔软的韵脚,在漫长的朝朝暮暮中,一脉一脉融入群山的回响。陈炫邑就像是这春光,让每个日子都成为成长长卷里不落的诗行。
【在知识研磨中搭建理论骨架】
课堂上的陈炫邑,是知识的“淘金者”。她会在每一堂课中,着重关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与独特的解题思路。而在课后,她会不时翻看课本,一字一句地理解定义与定理,以及相关证明方法。这种螺旋式的深度学习,让她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除此之外,陈炫邑每过段时间就会翻看一次课本。而每次,她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她说:“看书次数越多,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她塑造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竞赛实践中架设应用桥梁】
谈及竞赛收获,陈炫邑认为团队合作是她成长的关键。在比赛中,队友之间难免出现思路分歧,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论,但他们始终将这些碰撞视为思维火花的迸发,从未动摇彼此间的信任。对她而言,竞赛更像是一场倒逼成长的“突击考试”——没有人能在完全掌握所有知识后再上场。从Matlab数据处理到LaTeX论文排版,从SPSS统计分析到全英文写作,这些曾经令她望而却步的技能,都在“现学现用”的紧迫感中被逐一攻克。
三次数学建模竞赛,如同三棱镜般折射出陈炫邑不同的成长轨迹。2023年大二上学期,她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省级三等奖,但事后复盘时发现“当时很多模型原理都没理解透彻,论文写作也较为随意”,坦言获奖存在一定运气成分。2024年寒假,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她首次挑战全英文写作和LaTeX排版,却因时间管理不当,最终提交的论文中仍留有未翻译的中文表格和缺失的图片。在2024年下半年的全国赛中,她所在队伍因技术疏忽导致论文出现乱码,错失了最后的检查机会。
这些遗憾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结果是过程的真实写照”——省三等奖背后暴露出知识储备的不足,两次失误则反映出流程管理的缺陷。然而相比竞赛结果,她更看重清晰可见的成长。那些反复调试的代码、通宵达旦的讨论,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她的专业能力。在她看来,这些收获远比奖项本身更为珍贵。
【在学生工作中编织责任网络】
从新媒体小编到党建负责人,她的角色转换里藏着“传承”的密码。陈炫邑在大一加入新媒体部时,得到了部长和副部长们的悉心指导。这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随着后续加入美工部和党建工作部,她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前辈们的帮助,逐渐完善了自身的工作能力。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传承的重要性。她说:“只有通过学长学姐的倾囊相授与学弟学妹的主动学习相结合,形成良性的“传帮带”机制,才能让学生工作持续焕发活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部门工作中,她是严谨的沟通者。基于党建工作的要求,陈炫邑会与各个年级的同学相处。这就需要她学会沟通,学会如何处理繁琐的工作。
【在尝试和坚持中寻找成长公约数】
当被问及“尝试与坚持哪个更重要”时,陈炫邑用自身经历给出了答案:从新媒体部到美工部再到党建工作部的岗位转换,体现的是尝试的价值;而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三年参赛,从省级三等奖到不断突破,则彰显了坚持的意义。她坦言:“其实不论尝试的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方法,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收获。”
陈炫邑认为,大学的独特魅力恰恰在于能够培养“尝试的勇气”与“坚持的定力”——尝试让她发现了对党务工作的热爱,坚持则帮助她在竞赛中实现了从“慌乱应对”到“从容布局”的蜕变。正如她最欣赏的那句话所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从课本定理到现实应用,从个人成长到团队引领,陈炫邑的故事里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成长的逻辑。她用行动描绘独特的青春画卷。
一审:段如意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