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马书晨,男,中共预备党员,现已推免至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专业。本科期间曾任漾翅法律实践团队队长、湖南师范大学校辩论队成员、法学院辩论队副队长、青传新闻部副部长、法学一班副班长;曾获校级二等综合奖学金、“麓山杯”模拟法庭一等奖、第十一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赛全国三等奖、最佳书状奖、“国际刑事模拟法庭中文赛”全国二等奖、第十一届“五湖·漾翅杯”团体一等奖、杰出诉讼能力一等奖、第八届湖南省模拟法庭三等奖、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辩论联赛单场最佳辩手、校“蓝田杯”辩论赛单场最佳辩手、2023年湖南省程序法学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曾获评校级“三好学生”以及院级“创新创业标兵”称号;曾在《青海日报》(理论专刊)发表理论文章。
(通讯员 肖丫 刘汝熙 廖乐儿)南方的山四季披着绿绒毯,马书晨在这里度过了大学四年,而故乡,西北的山剥了皮似的露出灰褐色的筋骨,像决心握紧的拳头,旷野上摔不碎的月光映着风吹草低,被卷入河流的沙砾永远奔腾。从湖师大到西北政法,从南方到北方,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共青团员到预备党员,从青涩到成熟,初心不变,理想依然炙热。
【法泽启悟,仁心铸梦】
马书晨选择法学道路最初的原因来自于父亲。“父亲是我踏上法学道路的引路人,他的言行举止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父亲缜密的法律思维、负责的办案态度以及灵活的处事方式让他逐渐认识到法学的意义与价值。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把法学作为一生的奋斗方向的契机则是一本书、一部电影和两位名人——《命运》《辩护人》卢武铉、文在寅。他解释道:“两位来自韩国的法律人在获得法律职业资格后,不去追名逐利,而是冒着危险为人民发声,充当人权律师与强权斗争。他们的故事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立志成为一名为百姓发声的法律人。”说到这里,他的眼神变得格外坚定,“就像文在寅总统在《命运》中写下的那句'愿为江水,与君重逢',这不仅是对卢武铉总统的承诺,也诠释着法律人对法律事业的誓言。”
四年的法律学习对他最大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他意识到法学问题的探讨在很多情况下不是非A即B的,而是应当以辩证的思维去接受不同的学说。“对于具体学术问题的探讨既要吹毛求疵,又要活学活用,不可陷入教条主义的思维逻辑中。”此外,在模拟法庭比赛以及具体的案件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广泛地搜罗不同判决,从而对涉案问题进行多角度定性,不要机械地适用法律。
在马书晨的大学生活中,“身兼数职”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当被问道如何做到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平衡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会把它分为两个阶段,在每个学期的开学至期末前一个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学生工作以及参与竞赛中,该阶段的课业压力不重,可以减少课程学习的时间投入,仅在周末挑出一个下午进行复习预习即可。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内,就要尽量将时间从课程学习以外的活动中抽离出来,专心复习期末考试。”“收放自如”是他的诀窍,“合理规划”是他的法宝。
从学院新闻部干事成长为副部长,马书晨与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他感慨道:“一路走来,付晓洁学姐和华昭琪学姐是我新闻写作的领路人。在她们耐心指导下,我从新闻小白,一步步学会如何撰写一篇合格的新闻稿。”随着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身为预备党员的他开始负责学院党建宣传工作,过往在新闻部积累的经验,这下有了用武之地。他提到,党办和学工办的老师在工作中所给予的诸多帮助与鼓励,让他深刻认识到党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参与理论学习会议的过程中,他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党性修养;在学习中央政策和纪律文件时,他对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自己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回忆起这段收获颇丰的经历时,他由衷地说道:“渐渐地,我不再把党建宣传当成一项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场意义非凡的党课,每一次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都是一次思想的升华。”
【赛场求知,辩论悟理】
国际刑事模拟法庭比赛(ICC)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参赛院校最多的模拟法庭竞赛之一被大家熟知。马书晨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说起这件事,他回忆起在赛场上遇见的一个难忘的人——在24年ICC中文赛庭辩第二轮担任检方律师的来自湘潭大学的朱同学。朱同学逻辑清晰、情绪高昂、反驳有力的发言让马书晨深受震撼,也正是在那时,他意识到:只有走上更大的舞台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遇上更具挑战性的对手,收获更多的经验。后来,他也常常会想起在那场比赛之后梁翠宁法官所说的“法律问题没有真正的答案,只有最能让法官满意的答案”。在制度框架内,法律答案的形成是规范逻辑与现实考量的辩证统一,优秀的法律实践者既需掌握规范解释技术,也要具备洞察司法认知规律的能力。
回顾辩论生涯,唯有“热爱”二字是始终不变的底色。大二下学期“蓝田杯”辩论赛第二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场比赛只要战胜对手,法学院就能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出现在更大的赛场上,因此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儿,在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天意弄人,法学院最终以2:7落败。马书晨作为带队的学长,不由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觉得自己辜负了所有队友两周以来的努力。落败往往更刻骨铭心,不甘与踟蹰始终折磨着为获胜付出过汗水和泪水的人。千言万语化作风中一声轻轻的叹息,与天地万物一同融入不灭的混沌。他一次次陷入“如果当时再表现好一些……”的复盘和预设,幸而队友的鼓励与支持让他重新振奋,也让他认识到辩论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分出胜负,它是探索而非征服,是一种”竞争性协作“——通过理性交锋,参与者共同接近问题的本质。实际上,一场精彩的辩论不会留下“胜者”与“败者”,而是留下更深刻的问题、更清晰的思考,以及一颗颗更愿意倾听与反思的心。
此后,他对输赢逐渐释怀,而更在乎体验:“即使我期待的那场粉红色的雪落到了沙地上,但是它们在融化前曾落到过我的鼻尖。或许在师大辩论场中我不是所有人心目中的最佳辩手,但是我希望会有人记得‘他真的很爱辩论’。”
【漾翅历练,逆风成长】
漾翅法律实践团队是法学院唯一一支能够让学生自己代理案件,并且作为代理人出庭的法律实践团队。在漾翅团队中,马书晨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经历:第一次有机会在校园内接待当事人,作为法律顾问为合作方修改合同,第一次作为代理人参加庭审,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此外,作为漾翅队长,他还和队员们在黄捷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漾翅杯”模拟法庭大赛,在积累办赛经验的同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漾翅是他大学时代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将法学知识从束之高阁的理论变为生动具体的实践的契机。
战胜困难在他看来始终是一件有趣的事。在担任队长期间,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和当事人的沟通问题。说起这个,他想起帮一位老奶奶代理土地纠纷案件的经历。老奶奶说着一口地道长沙话,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仅有的小灵通也总是打不通。他回忆道:“在代理初期,为了能够多了解案情,我与队员们经常去和老奶奶沟通,由于听不懂长沙话,总是需要长沙本地的同学充当‘翻译’,因此沟通效率很低。”老奶奶家在开福区,每次来回要一个小时左右。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案情,也为了让老奶奶放心,马书晨和队员利用课余时间去了四五次,甚至有时老奶奶打电话过来,他也要录音下来,让长沙本地的同学翻译给他听。在这个案件中,他明白了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让当事人放心,保障好当事人的利益才是首要目标。漾翅团队并非流于形式的模拟演练,而是实实在在的办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案件。
漂泊在离家三千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求学,心中偶尔难免会有孤独之感,好在在这座城市遇见的良师益友足以慰藉那些落寞空寂的夜晚。师大的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看不清未来的日子里,与朋友的情谊是蕴藏在心底深深的羁绊,是这段坎坷之路上最大的惊喜与期待。从被繁忙的学习和工作塞满的日程表里抽出一点暂得喘息的空隙,他会选择摄影、踢足球、听评书。按下快门的瞬间定格了此刻眼前美不胜收的景,也留住此时眼前人明媚动人的芳华;足球场上少年意气随淋漓的汗水挥洒无遗,暂时忘却紧张的生活,只享受多巴胺和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评书里的历史传奇、英雄故事、民间传说跌宕起伏,轻轻扣动心弦,让他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
他自言在大学四年遇到的困难不少,期末成绩不高、专业课领悟程度不高、学生工作遇到困难等等挑战也都曾让他畏葸不前,不过好在他是一个喜欢向前看的人。“我很少选择逃避,而是尽力去改变现状,即使最后依然难以撼动既定的结果也没关系。在悲伤和气馁之后,重新起航,大步走,莫回头!”如同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一般,总是积极向上,明朗且优秀。
他将奔赴的西北,他的故乡,群山坚硬而不可逾越,这里几乎寸草不生,黄沙漫天。这种粗粝的潦草近似于荒芜,连野草都不忍扎根,而他却期盼着不久的将来能在这片土地上浇灌理想之花,而也有理由相信他定能做到。荆棘载途,终抵群星。如他所言:“时至今日,人生于我而言早已不是旷野,更像丘陵,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座山丘等着我,但庆幸我终于又翻过了一座。”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