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麓山春晖】朱子倩:豪情揽月勤追梦,慧心启智绣锦春

日期:2025-04-22 19:36浏览数:



人物简介:朱子倩,女,湖南长沙人,本、硕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得2024年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流域污染物输移与过程模拟、污染物迁移转化及环境效应、生源物质循环及微生物调控机制、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策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共发表SCI文章21篇,累计影响因子182.76,被引183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1项,参与3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

(通讯员 孔若萱 朱香怡 熊玉琳)在松花江畔的晨雾中扬帆,于湘江之岸的暮色里深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如徙的候鸟般跨越南北的界限,只为在江河中探寻生命与科学的真谛。“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秉持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她将青春熔铸于流域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与修复。从求学者到引领者,她以匠心守望初心,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将所学沉淀为讲台上的智慧,用科研的深度培育生命的广度。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早已在青年时,朱子倩便立下了一生要追逐的梦。她的中学旁,流淌着一条病恹的河流,河岸旁堆积的工业废料与刺鼻气味,让她萌生出医治地球的想法。在志愿填报时,她毅然选择了环境专业,誓要以科学方法还原江河的本色,让梦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果。

成长的代价,是涅槃前抽丝剥骨的破茧之痛。博士初期,她从熟悉的实验室转向知之甚少的代码领域。复杂的算法模型,陌生的编程语言给她带来极大的挑战。深夜里,她独自坐在电脑前,面对报错的代码,满心都是无助,那种滋味,回想起来仍让她鼻头发酸。可她从不服输,咬紧牙关,一点一点去克服困难,哪怕泥泞,哪怕苦痛,她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她成功度过转型期,在科研这条路上,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同样早已融入她的灵魂。她强调说:“在科研中,严谨的一个治学态度是很重要的。”本科与研究生时期,微生物培养取样的工作量大的惊人,但她并未就此放松警惕,严谨治学的精神指引着她穿越过繁杂的平行实验的漫漫长夜,用坚定的步履描绘出科研的蓝图。

实验室深夜不灭的灯火,电脑上不停闪烁的代码,这一日一日微小的光,汇聚成颗颗繁星,照出了她前路的光。这位将青春熔铸于江河治理的青年学者,正以赤子之心书写着属于环境人的答卷。

【师者如光,薪火相传】

如今,相较于科研人,朱子倩多了一重身份,青年教师。从实验室走向讲台,导师们“规格严格”的治学烙印化作春风化雨的力量,鼓舞她不惧新身份带来的挑战。从跟随梁婕老师亲力亲为到洞庭湖、浏阳河、东江湖采样,再到李忠武院长逐字和她商讨如何修改文章材料,她深深感受到科研的严谨。她将这份严谨带到了课堂之上,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语言,并致力培养出一批严谨的、有科研思维的学生。她将自然资源学的山川脉络化作立体图景,让环境学概论的抽象概念在具体实例中具象生根。恰似在知识密林中开辟蜿蜒小径,用语言重现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当时的场景。当八大公害事件在课堂重现,学生们不仅记住了专业知识,更读懂了其背后的文明警钟。当问及作为青年教师,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朱子倩也坦然回答,是如何让知识以更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知识应如春雨般浸润而非倾泻。面对挑战,不惧挑战,她会在教学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用实际行动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

【江河为镜,诗意栖居】

走进朱子倩的生活,环境专业视角赋予她独特的“职业病”,恰是将科研思维融入她生活的注脚。漫步在湘江边,旅游到洞庭湖畔,她会下意识地观察当地水质。水体是否富营养化,附近是否有排污源头、畜禽养殖。由此溯源,找寻当地水质如此的原因。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压力之下,她也学会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用运动激活多巴胺,她说,这可以让她迅速抽离科研时动脑的状态。这也是她分享给同学们好用的解压方法。当问及兴趣爱好,朱子倩热情分享道,“我特别爱看人物传记!”《毛泽东传》《人类群星闪耀时》……理性与感性在知识长河里和弦共鸣。

谈及未来规划,朱子倩眼中闪烁着期待,既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之上;更要培育具备科研思维的学生。她寄语学生们:“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去辨析,以主动的精神去争取,以不灭的情怀去求索。”这是她作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时的演讲中的一句,她以此激励着求学者,也将其刻入自己的人生航标。此刻,这位青年学者,正诠释着: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灵魂都成为守护地球的清澈水滴。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春去秋来,她严谨治学,创造出一个个星火般的科研硕果。白驹过隙,她言传身教,培育出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稚嫩幼芽。当天空的余晖划过教室的窗棂,她仍躬身于光影交界处,身后,是一条条清澈的江河,身前,是无数,无数被她温声唤醒的新的黎明!

一审:段如意

二审:李蓉


上一条:【青衿芳华】潘之逸:怀瑾握瑜,行跬步绘地学璀璨星河

下一条:【青衿芳华】马晓娟: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

【关闭】